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共七大和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开始时间标志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193991德国突袭波兰194558
苏德战场1941622德国入侵苏联194558
太平洋战场1941127珍珠港事件194592
中国战场1931918九一八事变194592
苏联对日作战194588苏军出兵中国东北194592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二战后期和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
2020-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深处敌后……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也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日胜利的信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材料三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战役”的名称及其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侵占中国……在其“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三   我们民族已处在存亡绝续的关头,国共两党亲密地团结起来啊!全国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在国共两党团结的基础之上亲密地团结起来啊!实行一切必要的改革来战胜一切困难,这是今日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完成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能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大陆政策”中第一步、第三步计划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2020-1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毛泽东

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了200余次重大会战,大小战斗近20余万起,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战场不仅牵制、打击了日军,成为太平洋的主战场,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比较努力”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5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二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四   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国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但是耽误了对保持战争所必须的改造和改装。因此没有新式速射炮,以致被日本的速射炮所压倒。另外,因为装备不良而未能按规定速度行驶,弹药的储备也不充足,在海战时苦于弹药的缺乏。

       ——【日本】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甲午战时,清廷内部矛盾甚剧,翁(翁同龢,光绪帝的老师)李(李鸿章)不和,已尽人皆知,而宫中帝后矛盾的暗争更烈。这年慈禧太后欲庆六旬大寿,提出海军经费,大修颐和园。及朝鲜事起,慈禧即主从速和解了事,以免耽误她大举庆寿,广受贡献。光绪帝已亲政,倾向主战。慈禧不悦,更形矛盾。

       ——《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材料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法西斯先后投入其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海、空部队的大部,将战火扩大到华北、华中和华南。……即使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0%以上及相当数量的空、海部队仍被钳制在中国战场。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其在海外的军队共365万人。而在中国战场即为200万人,占55%。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三 经过艰苦谈判,1943111日,美国、英国与中国分别签订了新约,结束了中国与这两个西方大国在法理上的不平等地位。

194535日,美、英、苏、中四个发起国联合发出了邀请各国参加旧金山会议的请柬,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626日签署《联合国宪章》时,中国因最先进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而被列为第一签字国,并被允许使用中文签字。在这次会议上,中文被确定为联合国使用的五种语言之一。自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确立下来。

       ——《甲午之败的国民性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说明了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8-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不仅初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了将苏共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而且还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党史知识大讲堂》: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哪一次重要会议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在当时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哪两个重大事件为标志?从材料四中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确因落后而有很大困难,但这些因难绝不是不可克服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技术方面的差距绝没有当年海地与法国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而且,中国不是象海地那样的小国,而是拥有几亿人口和辽阔领土的大国。中国的实力并非全面地处于劣势。

——摘编自林华国《如何看待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以史为鉴——中国二战史研究综述》

材料三   中国军民进行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约占日军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日本投降前夕海外兵力的分布情况


——摘编自张继业等《中国抗战胜利的世界意义值得永远铭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国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的论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藤原洋认为,由于日本避免了和欧美进行全面性武力冲突,能够从欧美进口科学技术,比当时的中国要先进。日本把科技发展的成果,用于增强军事力,所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宫川俊彦认为,中国是把甲午战争当成对外关系领域的一件事情来处理,没能全力以赴地对应。日本则是用举国之力来对应中国。

——蒋丰《日本人是这样看待甲午中日战争的》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建立,曾受到世界瞩目。但甲午战后,由于清政府财政上的原因,这种大规模的建设便停止了。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变得更为薄弱了,洋务运动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话,甲午战争则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了巨大挫折。

——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化进程蒙受的巨大挫折。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特点,分析美国援华抗战的原因。
2019-12-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