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2019-07-03更新 | 590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4 . 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一讲话
A.体现了我党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标志着中国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C.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D.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构想
5 . 下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时间文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6 . “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 .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2019-03-26更新 | 608次组卷 | 27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中国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2019-02-03更新 | 2768次组卷 | 47卷引用:【寒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第03练法律与教化
9 . 建国以来三部法律

表中三部法律文献的制定
A.表明我国法律体系完备
B.确立了依法治国理念
C.宣告人大立法工作完成
D.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10 . 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C.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2019-01-30更新 | 1146次组卷 | 25卷引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