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
C.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展开
2020-03-02更新 | 297次组卷 | 2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邓小平在1980年谈到“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文化大革命”),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此言论意在
A.说明“文革”破坏了民主与法制B.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强调民主与法制是社会发展的保障D.为改革开放做政策准备
3 .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走向完善,下列法律文件的相同点是
A.都规定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B.都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C.都体现了人民主权和宪政原则D.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4 .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5 .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机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六章
民族政策
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从形式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从实质上看,1982年宪法是在“否定”1978年宪法基础上形成的。因为,1982年宪法虽改自1978年宪法,但是它所继承和发展的不是1978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而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年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行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据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据材料一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行宪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只有48件,而1954年9月下半月至1957年则达430多件。

——摘编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摘自2008年《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初,孙中山颁布的《内务部通妨保护人民财产令》提出:“凡在民国范围之内人民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临时约法》规定:“人民自由保有财产”“人民营业自由”。临时政府实业部还宣布商人呈诸开办厂矿,“只要资本实在”“无有纠葛”,符合注册条例章程,政府皆视为“当务之急”,“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均大有裨益”,即予照准,并“力为保护”,以便“注重公司财产,保卫债主权利,上以裕国课之支艰,下以顺商户之吁恳”。据统计,辛亥革命前后历年设厂数,1910年为986家,1911年为787家,1912年猛增为1504家,1913年仍有1378家,1914年为1123家。

——摘编自贾孔会《论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立法实践》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1991年9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颁布经济法律法规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8 . 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A.保障人权自由
B.完善法律体系
C.重视与时俱进
D.强化政府职能
2019-09-20更新 | 366次组卷 | 16卷引用:单元复习03法律与教化【过习题】-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9 .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2019-09-16更新 | 457次组卷 | 3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的这部影片1980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影片通过一起看似普通的交通肇事案,牵出一个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庄严的法律不仅严惩了真凶,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完善法制社会的思考。该影片创作背景是
A.全国人大对新宪法修订的影响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C.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