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洲价值观”“东盟共识”和“上海精神”等外交思想,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或认同。这些思想的提出
A.反映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增强B.表明中国外交理念的日渐成熟
C.缓和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D.以服务于国内经济改革为宗旨
2 . 1982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A.新型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B.顺应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D.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和”的精神,是承认、尊重、圆融。“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以合作求共赢,和睦相处,共生共长。“和”的思想,既是理想境界,又是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和”的基础与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及矛盾性的前提下,找出统一性和共同点,找出事物之间和谐有益的相互关系,进而求同存异,争取实现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思想,是贯穿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思想脉络,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财富。

——摘编自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材料二 在欧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欧盟各国在经济、政治上逐步趋同。欧盟委员会也一直把制定统一的欧盟文化政策视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文化政策可以在欧盟范围内为各成员国构建一种统一的文化身份,有助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而言,欧盟的文化政策是欧盟经济、政治战略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在欧盟制定文化政策的同时,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发展轨迹,造就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文化特点,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一直是欧盟的重要议题。欧盟历来强调尊重各成员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致力于保护这种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欧盟宪法条约》的重要内容,如其中第22条的重点就是尊重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多样性。

——摘编自曹德明《欧盟文化政策的核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贵“和”的意义,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中国外交战略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文化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 . 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019-12-04更新 | 705次组卷 | 50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2019-01-30更新 | 4948次组卷 | 83卷引用:山西省孝义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材料三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外交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说明围绕这一外交目标我国展开的主要外交活动。

8 .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上述外交行为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新时期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意识形态的束缚
C.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全面恶化

9 .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1990~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2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成功举行。

(1)结合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