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徽人在苏州镇抚司衙门之前兴建徽郡会馆,后又在阊门外上塘街建新安会馆。同治年间,在南显子巷再建安徽会馆。苏州府属各城镇还有一些徽人的会馆。据此可知( )
A.清朝时期徽商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商帮B.徽商的形成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
C.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商品经济非常发达D.太平天国运动使徽商为躲避战乱大量移居苏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班学生开展“历史变革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课题一:从封帮建国到郡县制

西周时期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国王的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周王无权干涉诸侯过内政,诸侯国内设官分职、组建军队、采用何种方式治民,都由诸侯自行决定。第二,周王无权干涉诸侯国君的废立。第三,赋税收入均归诸侯国,周王不能享用,周王的一切财政收入均来源于望畿(周王直接管辖区)。诸侯国虽然要向周王纳贡,但仅为各地土特产,数量极为有限。纳贡不是赋税,反映不出国家的主权关系。(依据田昌五等著《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不同。
探究课题二:自然经济削弱和商品经济发展

中唐以前,中国的长途贩运主要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这些产品价值高而体小量轻,容易获取高额利润,总体上是服务于社会上层,除盐、铁等特种商品外,与乡村百姓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而宋代投入市场的商品,在品种上较前代大大丰富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金银细工、乳香犀牛之类的高档奢侈品,其消费对象仍以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为主;二是农具、手工业工具以及船只耕牛之类的生产资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镇市城郭居民的粮食、茶盐等生活必需品。宋代商业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主要表现在后二类商品急剧进入市场,起比重不断上升,并与城乡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日益广泛的联系。(引自包伟民等著《宋朝简史》)


(2)依据材料分析,与前代相比,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以劳动者人身相对自由为基本前提的租佃关系得到了充分发展。与土地所有权集中同时发生的土地经营越来越分散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变革。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倍于今故也。”张载说:“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土地的边际效用价值急剧提高,这就推动、迫使地主将所得积累下来,去开发新的土地,改善土地经营,从而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国家在保证农民有可以迁徙、可以选择地主权力的前提下,只问赋税收入,不管其余,就使社会经济活动有条件在运动过程中自我调节,自己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选择到比较合理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


(1)根据材料归纳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C.明清时期徽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D.明朝时期商业发展开始突破空间限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海1号”发现于南海北部。沉没于800年前的宋代木质船,现已出土数千件完整的宋代瓷器,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认为,“南海1号”的发现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它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可能包括
①宋代制瓷技术的进步 ②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盛况
③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 ④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 . 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
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
A.
B.
C.
D.

9 . 区域经济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特征。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的道路较之唐朝都城长安的道路,在数量与宽度上都有所减少,较实用,不讲形式和气派,更符合市民的实际需要而非帝王要求。

材料二

北宋开封的水路交通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内外交通建设的作用。

材料三新大陆的欧洲殖民地当局,为欧洲商人提供军事保护和政治组织花了相当多的费用。殖民公司尽其所能推动它们的产品在故乡的流行。英格兰、荷兰和法国政府强烈支持本国殖民公司获得这类商品再出口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欧洲商人们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将大部分所得用于再投资,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精神。

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像新大陆一样,人口稀少,能够大量供给中国需求的土地密集型资源,去过那里的中国人数量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臣民的海外贸易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不同于欧洲公司与政府相连的资本主义。竞争性贸易使中国商人获得相当的回报,但是并没有促进利润的集中与再投资。

——编自彭慕兰《大分流》

(2)史学家彭慕兰认为18世纪是欧洲与中国的“大分流”时期,结合所学,概括“大分流”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大分流”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四

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表

1880年1899年1909年1919年
农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2.44.78.523.7
工业产品的价值(10亿美元)9.311.420.660.4
农业人口(%)6551.745.336.4

材料五19世纪80年代后,大批新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其中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工业作为自己的支柱。如匹兹堡以冶铁为主,底特律以汽车为主,克利夫兰以炼钢为主,芝加哥以机器制造为主。在钢铁工业中,创办于1873年的卡内基钢铁厂,到1894年已经控制了全美钢铁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在石油企业中,洛克菲勒公司到19世纪末,控制了全美炼油企业的90%。1895-1904年间,美国被兼并企业平均每年达301家,合并的资产达6.9亿美元,其合并资产总额达总产值的八分之七。

——编自《美国历史十五讲》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2018-01-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试题

10 . 历史发展中的城•城市•城市化

材料一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快速发展,除都城长安和洛阳外,还“令天下县邑城”,城墙范围基本就是城市范围。城市街道纵横交错,宫室、官衙处于中心或制高点,太学或地方学校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有比较固定的居民区和市场,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手工作坊。

罗马帝国的城市广泛分布于各行省的中心,平原地区的城市呈方形,山区的城市因地形而建,城市外围建有城墙和防御堡垒。首都罗马和其他城市中有弯曲的道路、排水和引水管道,行政官署、神庙、剧院或露天剧场、公共浴场也是城市的必备,一些城市还有图书馆。民宅则分布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城内既有在特定区域的大型集市,也有位于民居中的小店铺。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的异同。

材料二18世纪上半期,英国下院共有议员558名,选民总数约40万。其中,市镇选区的议员40人,代表选民10.1万,其他议员的身份为地主或乡绅。市镇选区的选举规则各异,有的规定持有特定的财产,有的规定只有市长、市政官等人才拥有选举权。1832年,新执政的辉格党借助选民的不满,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法案取消或缩减了人口较少市镇的议员名额,并把名额转给43个新市镇,新市镇中有28个是诸如曼彻斯特这样的棉、毛纺织等生产中心,使得这些市镇的议员达到65人;法案还规定所有市镇的选举资格是租有或拥有一处价值10英镑住处的成年男子。这次改革使选民从71.7万增加到220万。

(2)阅读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市镇在议会选举中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017-12-1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