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1 道试题
1 . 《荀子富国篇》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氾胜之书》倡导“教民种,负水浇稼”;农谚“小籽作物靠精耕,粗糙悬虚无收成”。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精选良种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兴修水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宋学者陈首卿认为:“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符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出宋代
A.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初步完成
C.出现了否定农本商末的思想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抵抗力量,统一全国。……早在蒙古族大汗时期,其上层贵族经常以回回商人为中介,替自己谋取利益。对于既能招财进宝又能扩大朝廷声威的航运贸易,当然就格外重视了。……公元1277年,元世祖在攻占浙、闽,初定江南后,即招降并重用在海外有广泛影响的南宋泉州提举市舶使兼大海商蒲寿庚,并设置海外诸蕃宣慰使。次年八月,他又下诏中书省,通过唆都、蒲寿庚等人向海外宣布:“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诚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于是,占城、马八儿国首来通商,其他诸侯国次第效之,元代互市遂臻于盛。

——摘编自孙光圻等著《中国古代航运史》

材料二 在15年之久的谈判过程中,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包括关贸总协定)的三条原则:第一,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要参加,毫无疑问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这个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19949年(中国)在外贸、外汇、税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大幅度降低了近三千种商品的关税。1995年6月3日,中国成为WTO观察员。010年9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在日内瓦通过了中国“入世”议定书及其附件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

——摘编自李安增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元代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2020-09-01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清朝前期的在慎行在&武彝(夷)采茶词》中提到,“时节初过谷雨天,家家小(茶)灶起新烟”,同期的《武夷山志》记载,此地“每<制茶)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福建武夷山地区
A.制茶业完成了近代转型B.茶叶成为主要农产品
C.农产品商品化颇具规模D.制茶业受到政府保护
2020-09-01更新 | 48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5 . 东汉刘秀母舅樊宏在湖阳经营的田庄高楼连阁,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漆桑麻,闭门成市。佃客则根据田庄主人的需要,种植粮食、蔬菜、瓜果和各种经济作物及药材等。这表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开始得到法律的保障B.田庄自然经济特色鲜明
C.地方豪强势力始终得到皇权保护D.自耕农经济趋向于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2020-08-09更新 | 130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届安徽宿松县凉亭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第”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争论反映的实质是
A.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B.南北士人群体的能力层次
C.不同选拔方式激发的矛盾D.立场迥异导致的政治纷争
8 . 历史上的奢俭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明代中期以前,豪富之家不乏骄奢之实例,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未形成挥财斗侈的风气,社会仍以淳朴为本色。晚明社会奢靡之风大起,从名公巨卿到富商大贾皆穷奢极欲,以财自豪,乃至整个社会都竞相仿效,崇尚侈丽。此风“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

晚清,上海报刊讨论俭与奢的问题繁华之事皆裒(减少)多益寡(富者多消费可增加穷人收入),以有济无之道也。行之何害?禁之何为?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哉?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
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布衣,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人,又何以自鬻其技能?安能各臻于富乎?民不能自富,国又何由富乎?
抵制奢侈观念和社会风气民国初期的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强调“救贫之本,诚非导民以俭不为功”,“吾国民穷国弱至于斯极。夷考其故,皆一奢字为害也……今者俭德会出现,不特挽回薄俗,且于中国前途大有裨益。”
“兴实业以救奢靡”的观点“时处今日,万国交通,民智大启,而欲阻之遏之,使返于上古淳朴之风,为政者势不能家喻户晓,又不能以武力强制……俭者一二,而奢靡者千万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又何怨今世之奢靡”。所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实业,自制各种生活用品,否则“虽节俭而难自振”。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晚明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中国近代“奢俭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东汉水田模型

它反映了东汉时期
A.铁犁牛耕方式在南方普及B.南方一些地区出现了插秧技术
C.水稻栽培技术已趋向成熟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显现
10 . 晚明时期,江南地区许多农民-大早就把自己纺的棉纱和织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买回原棉或者棉纱,然后回到家里再纺纱或织布。次日,他们再去市场上这样交易一圈。这一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B.推动了朝贡贸易繁荣
C.不利于新生产方式发展D.加速小农经济的瓦解
2020-05-15更新 | 448次组卷 | 17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