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

——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材料三中所说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始于何时?对当时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2-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开放通商口岸和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不同。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夜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金融经济,在历史上最低限度有三次突然猛进。此即西周至两汉,唐宋之间,明清之际。但无一次其突出使中国经济史改观。明末之巨商,多为盐商,但因食盐由官厅专卖,其能在此间牟利者,多为官僚资本,亦官商不分。商人至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则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明朝的政策,缺乏积极精神,虽严格执行中央集权,却不用这权威去扶助先进的经济部门,而是强迫它与落后的经济看齐。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未能“使中国经济史改观”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1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三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1)材料一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它们的产品流向是?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2021-02-06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墨菲《亚洲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试从文化、经济现象说明“宋朝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2021-02-04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021-01-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粵(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粵海关一口。

——摘编自《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材料一的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指出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该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 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漫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3)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