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烃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
2 . 唐宋以来的城市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1-03更新 | 293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24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因素及历史过程,直接影响城市特点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城市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城市起源动因多样,安全保障、行政管理、交通枢纽、土地状况、农耕技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皆为古代城市起源的动因。中国古代城市的核心区是行政和宗庙结合的功能区;背北面南成为公共建筑布局的重要主导原则;科举和官学(包括私学)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的腹地居民;工商活动一般在空间布局和营运上受到歧视和严格控制;城市虽设城墙和门卫,但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居住不受限制。……宋代以前,城市大多具有政治或军事功能,宋代以后,不断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文化中心转移。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在乡村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数量大大增加,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成为都市,……灿若繁星。中国城市文明自成体系,它是土生土长的,与世界其他城市文明特别是中世纪西欧出现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材料二     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罗马古典城市,4世纪后,古典城市走向衰落,后多被废弃。二是中世纪欧洲城市重新兴起。开始于10世纪,13世纪达到高峰。城市兴起于封建主的土地上,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封建主经常把城市居民作为农奴对待,或者以领主身份干涉城市的经济活动,引起城市的不满。城市市民联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如行会)与封建主进行斗争,取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在争取城市自治过程中,国王经常站在城市一边,支持城市自治(如法国)……。城市的兴起,有助于王权的强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古时期产生的议会中,都有城市代表(如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说明那时的城市已经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开始第三次城市运动,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城市。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教师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与古代中国城市在功能和影响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022-12-11更新 | 455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高考研究会高考测评研究院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学习效率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历史的精彩之处,不仅出现在稳定时期,更出现在新旧交替时期。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2-10-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选必2同步练测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工匠精神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22-09-24更新 | 317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上·海南·学业考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两城在城市功能上的相同点和在城市布局上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城在城市布局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2022-09-11更新 | 2037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史上通常称16世纪前后为西欧商业资本主义振兴的阶段。但商业资本主义并不必然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大转换,因为这还是一种积累性变迁。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海外扩张,使地中海商业转移到大西洋上,出现了新的生机。新航路的开辟,使具有开拓进取和冒险精神的新兴资产阶级快速在经济上崛起,传统的经营模式也被新生的股份公司逐步取代,商业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张古来《新航路开辟研究新探》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总体呈保守姿态,从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闭关锁国”,保守倾向越来越严重,经济和贸易政策越收越紧。与此同时,中国的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社会商品流通不断扩大,并广泛使用白银,进一步引发商业资本的活跃,出现专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陈忠海《历史上的两种“闭关锁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的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北宋南宋
北方河南526876462130655
陕西4661764914505
河北4732522628836
山西312944306648
山东16121119815625
小计20021427218380684102
南方江苏2437423232329206
浙江1915415434514923
福建04124035529538
江西23133028330473
四川46171623261183
安徽6881816139122
湖北91281315722
湖南11412176762
广东3439115451
小计68901482292022308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8-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6讲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配套练习·解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练习(新教材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