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吴风《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   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门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又称“陶瓷之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中国瓷器大量随海上航线外销,运销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和欧洲各地。

——摘编自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的原因。
2022-03-13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朝由盛唐进入中唐。战争顿繁户籍制度遭到破坏,”民富者多丁,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杨炎创立的两税法,两税法不以人丁为本,而以资产为差,资产多者税重、原来不承担租赁庸调义务的不课户一律纳税,实现了部分摊丁入亩。开征盐税、茶税、酒税、矿产税、工商管理税和交易税这五种工商税,这些税收在德宗建中年间在平定藩镇之乱的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新的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改革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财政三司领导下的地方理院制,负责对地方财政税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立了“上供、送使、留州”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但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制约了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中唐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财政税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唐财政税收改革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宋择偶观

材料一  (唐文宗)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士族门阀)

——(宋)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二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不知情者,无罪;主若知情,杖一百。

——《唐律疏议·户婚》

材料三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人士,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娇”。

——(宋)朱或《萍洲可谈》

材料四  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1)材料一、二反映出唐代婚姻最看重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根据材料三、四总结宋择偶的标准,并指出其体现的宋代社会变化。
7 . 浙江是青瓷的故乡,鼎盛于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是其中的佼佼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太仓市樊村泾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出土了150吨的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其中95%是未使用过的。


——中国考古网

材料二   “尤其是在日本出土的13世纪下半叶(元初期)至14世纪中叶(元后期)的中国贸易陶瓷中,龙泉青瓷已经占主流地位,成为中国贸易陶瓷的代表。”“15世纪初,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县地名志》


(1)根据所学指出龙泉瓷可能的传播方式,并分析龙泉瓷向外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梳理龙泉瓷的传播路径,分析元明清时期海外贸易发展人类生活的影响。
8 . 古代货币

材料一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铜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人盗铸。圆形方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铜钱的固定形制。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元朝基本不用铜钱,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称为钞。

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朝廷被迫放松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秦朝统一货币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元时期货币的演变过程,分析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022-01-20更新 | 307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7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6年,在河北磁县一个叫磁山遗址的地方,发现了上百个粮食窖穴……当时做了一种叫作“灰像法”的研究,认为这些粮食是粟。最近的研究证明里面还有黍和其他一些作物,但是以粟和黍为主。如果把这些窖穴里储藏的粮食换算成新鲜的小米,有十几万斤。……同时,这里还出土了三种制作得非常好的农具:一种是石铲,翻地用的,证明那时人们已经知道翻地了;另一种是石镰,就是石头做的镰刀状农具;还有一种是石磨盘、石磨棒,加工谷物用的。与磁山(遗址)几乎同时发现的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的农具几乎跟磁山的一样,只是石铲、镰刀都带锯齿,比磁山的更先进了。差不多同时,人们在甘肃大地湾窖穴里面发现了粟,而且还是完整的一把,捆在一起,还保留着穗子。

——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以及大地湾遗址属于石器时代的哪一时期。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上述遗址所反映出的当时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