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明江南城市负贩行商定居化趋向及实践,使并非本籍的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 城市居民的主体。虽然这些客居者大多获得“附籍”或“商籍”的待遇,但发家致富的梦想始 终伴随着故土之思。与传统乡村以家庭和邻里关系为纽带不同,晚明江南城市文化具有“利 益社会”的特征,如嘉定人徐学谟在《归有园廛谈》中所叹:“炎凉之态,处富贵者更甚于贫贱;嫉妒之念,为兄弟者或狠于外人。”

——摘编自查清华《中晚明江南城市化进程与诗文的新变》

材料二   在清代,江南的苏州、南京、镇江、杭州等地的丝织业中,流传着“商人积丝不解织,放与农家预定值”的诗句。可见,当时这一地区的农家丝织户,已经有了商业资本的操纵或控制。 到清代中期以后在丝织业中,“账房”形式的包买商制度相当发达,甚至在生产中已经取得 了支配性的地位。然而,明清时期的丝织业生产日益集中在市镇或较大的城市中,城市中 “账房”与乡村农户之间主要是通过商人资本经营的丝行去垄断乡村丝织原料市场来联系 的。这种包买商制度的“蛛网”并未直接地控制乡村的家庭纺织手工业。

----摘编自于秋华《传统农业社会家庭手工业经营组织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晚明江南城市社会风气的显著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江南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营方式,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经济、社会变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游日记》中记载“汾平两郡(汾州府和平阳府),多以贸易为生。利之十倍者,无如放官债,富人携资入都,开设账局。”咸丰三年(1853年)王侍郎奏:“闻账局自来借贷,多以一年为期。五六月间,各路货物到京,借者尤多。每逢到期,将本利全数措齐,送到局中,谓之本利见面。账局看后将利收起,令借者更换一券,仍将本银持归,每年如此。”

——摘编自黄鉴晖《山西票号史》

材料二   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于1606年经市议会批准,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这家银行接受存款、转账、开发汇票的业务,它还有权兑换货币、买进金银和外国铸币、铸造法定货币等。当时规定所有价值在600弗罗林以上的票据只有通过银行才能办理,所以几乎每个商人都在银行开立账户。但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不向客户提供任何个人贷款,也不允许私人账户透支。存入该汇兑银行的存款由阿姆斯特丹公司担保,一直到1683年,该银行都为票据交换提供免费服务。尽管类似的银行迅速在汉堡、米德尔堡、纽伦堡等城市建立(据估计,到1697年欧洲已有25家公共银行),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具有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这样的信用和实力。1721年,该行共有2918个账户,价值共达28886000弗罗林。阿姆斯特丹的汇票是万能的通行券,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承兑。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出现的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银行机构是由外国人设立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在香港和广州同时开设了分行,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外国银行。此后外国银行逐渐增多,并多集中在上海。18795月,清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一家仿效西方银行成立的有限股份制银行,也是中国银行业第一家以“银行”命名的银行。从此,结束了我国银行业只有牌号(如票号“日昇昌”、钱庄“福康”等)而没有“银行”字样的历史。以金融业为例,晚清改革后期,帝国沿海城市的金融业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的信审、银监机构以及相关流程。到1936年,中国金融机构相对完善,出现了除银行外,还有信托公司、储蓄会、保险公司、钱庄银号、典当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且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了82.06亿元。

——摘编自邵娜、李婧《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账局和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海上丝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但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北宋,南宋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

——摘编自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动能与当代启示》

材料三“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沿线国家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推动当今国际合作以及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

——李国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海上丝路兴盛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方案”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内在条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两朝不仅与亚洲各国,而且与欧美一些国家也发生了贸易联系,其海上贸易可谓全球化了。如17581767年的10年间,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而18281837年的10年间增至784864050(两)。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但对外贸易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1764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5545847两,1805年达23517102两,40年间增长了3.2倍,中国对外贸易常处于出超地位。

——摘编自易能武《明清时期中西对外贸易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中国主要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马克恩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1-02-2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初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历经七十余年,给汉武帝留下不少遗产。一方面,“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滥,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奴绝和亲,侵抚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无为而治”给汉武帝留下了哪些历史遗产。

材料二 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魔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统言采山教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成湖均需”。“州那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捕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调整商业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一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 1776年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
第二阶段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
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
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6 . 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涉及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此区域自唐宋以后,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三   长江水系“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是连接内陆腹地和国际市场的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国际化程度高,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港口联盟、创新协同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长江文化异彩纷呈,自古以来开放进取,主动吸取优秀的外来文化,辐射内陆,走向海洋;改革开放后又率先实现从封闭型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时至今日,长江流域仍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将发挥独特的优势作用。

——摘编自郁鸿胜《贯通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1)据材料一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举出近代史上江苏著名实业家两例。
(3)据材料三指出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江流域的独特优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021-01-29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成效。
(3)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水浒传》等章回体小说,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宋朝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引用时需要加以辨析。

材料一

且不说宋江中军渡江,却说润州北固山上,哨见对港三百来只战船,一齐出浦,船上却插着护送衣粮先锋红旗号。南军连忙报入①行省里来。

——摘编自施耐庵等《水浒传》

材料二

宋真宗时,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其子天佑状元及第,天赐②进士出身,兄弟两人,青年同榜、那刘天佑直做到③同平章事

——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三

汴京开封府祥符县人装刺史获罪下狱死,其女兰孙卖身葬父。恰逢刘刺史年老无儿,要娶个偏房。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④整整兑足了一百两雪花银子,递与兰孙小姐收了,就要接她起程。

——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中划线部分有两处不符合宋朝史实,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1-01-24更新 | 736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是有关扬州的几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隋炀帝开邗沟,“……海潮内于邗沟,过茱萸湾,北至邵伯堰,汤汤焕焕,无溢滞之患”。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古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为一而蜀次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扬州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五代以后,扬州一度衰落。明朝时,扬州再度兴起。孔尚任诗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乾隆时期的《淮安府志》记载“扬州繁华以盐盛”。“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谈到:道光四年(1824年)以后,运河上的运输货物已有很大变化,漕运完全被海运取代。19世纪末以来,运河航运更加衰落。至此,扬州工商凋敝。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如图,分析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
2021-01-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材料三: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