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图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代“抑商”的根本目的,并归纳汉代“抑商”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并分析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理由。
2020-11-20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11月选考科目教学质量评估(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凤凰网

材料二: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凤凰网

材料三:近来,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一系列的“搭台布阵”备受国际舆论关注。面对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显而易见这是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围堵战略。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却选择了陆地”是指什么?这对以后的中国发展带来那些消极影响?
(2)后来中国终于决定要走向世界,获得重大发展与成功。试举例中国相关重大史实说明它。中国的走向世界与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走向世界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原材料一二和中国的历史,你认为中国应采取怎样应对策略?
2020-10-2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201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 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来人们每当议及盐铁官营的时候,总是把它与对匈奴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真正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工商食官”传统和君主专制政体强烈的掌控经济资源的欲望。汉初,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政治权力与经济之间的纽结也日益紧密。盐铁官营所以发生在汉武帝时代,也不过是这时候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罢了。人们大都认为这些政策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但也产生了铁制生产工具质次价高、强买强卖等现象。

——摘编自孙晓春《“盐铁官营”的现代反省》

材料二 汉武帝时,全国拥有103个郡,1 587个县,郡守、县令长都由中央任命。郡一级在地方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太守专郡”,拥有治郡的完整权力,掌握着行政、司法、监察、治安、财政、考核等大权。千里一郡,人口百万,地非过大,自然不敢反抗中央。“太守专郡”,权力颇重,又能巩固土宇,建设地方。这种体制设计,基本上达到了“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境地,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据材料二,阐述汉武帝时期郡县体制设计的基本思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时(1736-1795),清朝的文治武功走向极盛。乾隆帝继位后介于康熙帝的仁厚与雍正帝的严苛,他以“宽猛相济”施政。此间江南与广东等地的丝织与棉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历史高峰。同时,银号在山西出现。乾隆期间清朝疆域最大,达1300万余平方公里。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誉,他平定准噶尔与回疆大小和卓之乱,使川黔等地继续改土归流。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的中国风热潮。

——《康乾盛世》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没有人能预见英国衰落,最先进的技术,最霸主的地位,最有力的军事保障,最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供应,甚至它还能将原本由荷兰创造的金融业发扬光大,一切都是那么强大又生机勃勃。得益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工业优势不可挑战:1850年,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全世界60. 2%的煤,50. g%的铁,加工了全世界46. 1%的棉花,是世界的工厂;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格兰银行号称世界央行;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40%。英国军事力量雄霸全球,殖民地领土达到本土面积一百多倍,殖民人口近4亿,广阔的殖民地为它提供着全球范围的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其领先于其它国家的水平远超今天的美国。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国位居第一,1913年英国制造业和钢铁产量均被美德两国超越,英国“世界工厂”光辉不再。

——《英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概括“乾隆极盛”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中期英国“不可挑战”局面形成的背景,简柝英国19世纪中期后衰落的主要原因。
(3)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分析出现“乾隆极盛”和“英国不可挑战”局面的不同的比较方向。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布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边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因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点,并据此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0-10-08更新 | 202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020·北京·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7 . “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2020-10-05更新 | 3231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人大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1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图2是15、16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图一:西汉丝绸之路


图二:新航路开辟


分别提取图1、图2中的信息,指出一处不相同,根据所学知识简析图1、图2对亚非拉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的认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