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B.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C.经济逐步重心南移D.赋役征银成为常态
2 . 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微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微州古村落》

材料二   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文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建筑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州古文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6-0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2021届高三5月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大明会典》载: “各处夷人朝贡领赏之后,许于会同馆开市三日或五日,惟朝鲜、琉球不拘期限。”清代沿袭明朝政策,于乾隆十三年将四译馆并入会同馆,改称会同四译馆,由礼部郎中兼馆事,同时,也负责监督贡使与官民的私下交易。由此说明
A.明清禁止民间海外贸易B.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放松
C.对外贸易监管机制建立D.新航路开辟后观念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
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宋代蹴鞠之风盛行,蹴鞠专业团体齐云社在各个城市纷纷建立,“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齐云社有制定比赛规则,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社团
C.市民阶层娱乐活动兴盛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
2021-05-28更新 | 37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改编)明清时期,松江、太仓等地“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浙江湖州、嘉兴等地则以发展蚕桑驰名。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B.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紧密D.棉花蚕桑是江南支柱产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下表选自美国学者萧公权《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对此如表分析合理的是
佃农变小农百分比平均年龄小农变小地主百分比平均年龄小地主变大地主百分比平均年龄
河南6.532.80.240.90.946.7
湖北6.132.71.342.10.342.4
安徽9.329.81.940.40.850.0
江西4.728.81.039.50.746.0

A.四省农村土地流转比率大不相同B.各省土地高度集中情况基本相同
C.安徽大地主阶层四省中变动最大D.中国农村的大地主阶层相对稳定
2021-05-17更新 | 21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5月临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明代归安县(今浙江湖州)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据此可知,这种农业生产模式
A.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成长B.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理念
C.加剧了江南地区人地矛盾D.巩固了传统的自然经济
2021-05-16更新 | 560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图为1980年出土于重庆巫山大昌镇的三羊方尊。其复刻品的铭文写道∶"三羊夔纹铜尊,商代礼器经典。青铜血火浇铸,千年巴魂犹见。三峡文化巅峰,国粹古今璀璨。"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祭祀礼仪   ②地方特色   ③文学艺术   ④冶炼技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高一下·四川成都·阶段练习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唐代,城市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市与坊分设,坊内不设店肆,市内不住家。战国时起,为有效控制城市居民,统治者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封闭性小区,汉代早期称为“里”,汉代以后称为“坊”,汉代里四周筑有围墙,四面有门,里内修有几条纵横的街,居民住宅沿街修筑,“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每天定时开闭门,居民生活和行动都受到严格时间限制。里为居住区,不设手工业作坊和商店。政府在里之外另设专门的市,经济和民间娱乐活动限制在市内进行,政府对市实行严格监督控制,并设有专职官吏管理。时至隋唐,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材料二   我国古代城市由坊市制向厢坊制的巨大转折完成于宋代。在厢坊制度下,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并且逐渐连成一片。店铺可以四处开放,不仅有白天开放的日市,还出现了夜市、早市、季节市、专业市等不同种类的市场,使整个城市成了一座不夜城。除了各类市场,丰富的都市娱乐活动也是前代少有的。对于宋代统治者来说,治安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否。宋代政府将东京城外居住区划分为八厢,并置厢吏管理。厢官接管诸厢公事,获得行政上的独立,以此来维护城市治安。因此,城市独立一级的治安管理机构——厢,便相应出现了。

——据杨瑞军《略论宋代厢坊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前坊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坊市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2021-05-07更新 | 33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重庆卷)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