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如表为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农具类别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
农具种类铁犁、铁锸、铁钁、铁斧耧铧铁铲、铁锄铁镰
所占比例61%7%22%10%
A.农业经济采用个体生产B.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
C.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特征D.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具有韧性和张力B.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
C.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
3 . 战国时期,各城一般都限于一市。西汉时期,“长安市有九…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且九市也散于长安城各个方位。这表明西汉的城市
A.经济职能有所增强B.抑商政策逐渐放松
C.商品经营范围扩大D.经商空间渐趋自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2021-06-18更新 | 7534次组卷 | 7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
文献记载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夷坚支景》卷5
《郑回答》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2021-05-08更新 | 3043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5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以蜀地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缓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汉代织锦图星出东方利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围绕“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确定一个主题,并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1-05-08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销金是指将黄金磨成粉末后撒在器物表明以形成纹饰的工艺。北宋前期,政府颁布销金禁令,规定销金工艺只能用于朝廷礼器或供上层妇女使用,并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禁令的执行,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这反映出宋代
A.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商品经济发展亟需货币D.理学影响日常消费观念
9 .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10 . 从唐天宝年间至南宋,福建、江西人口从几十万分别增至400多万、千万以上,出现了从四川到江苏的长江南岸密集人口带。以上现象反映
A.政府鼓励人口南迁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南方自然环境优越D.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