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某杂志设计了纪念特刊如下

版块史实
版块一 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版块二经济体制的探索(1)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2)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①的生产队已经达到93%
(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版块三开放格局的形成(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5)②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版块四综合国力的提升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夺得世界超算冠军
2017年,“复兴号”高铁首发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20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运行
版块五理论建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把特刊信息补充完整,并用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命运的关系。请为特刊新增一个版块。(要求:有概括性的版块名称及两条相关内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根据“一五”计划,我国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支援鞍钢”的号召……一五计划的5年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由于基本建设投资半数以上投放内地,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使旧中国工业过分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得到改进。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一五”计划:新中国工业化的奠基之作》

材料三   1992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年,已有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037亿元。……1993年到2003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5.03亿美元增长到89.38亿美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

——引自国家发改委《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支援鞍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3 . 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探索与发展的历程,其中上海更是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上海形成“华洋杂居”局面的主要原因,并列举19世纪下半叶致力于上海工业发展的代表人物和知名企业。
(2)依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分析当时我国对外开放“有些效果”的政策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3)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试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阐释。
4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9月,邓小平对地方领导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摘编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材料二   赴日经济代表团报告认为:日本高速增长主要在60年代,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6倍,平均每年增长15.5%。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窍门”有三条:一是大胆引进新技术,把世界上的先进东西拿到自己手上;二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

——摘自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

材料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

——《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决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主要原因及主要举措。
(3)棕合上述材料及所学,概括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与深化的主要经验。
2019-10-11更新 | 2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突出明确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地位,以法律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1982年宪法继承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指什么,并概括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材料二   “八二年宪法”颁行37年来,“修宪”与社会发展同行。

1988增加“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
1993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1999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宪法。

——摘编自《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改革开放新阶段,我国对所有制结构有何新认识?并概述1993年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意义。
2019-09-12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加试题】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马克思说过,科技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特点有以下两个可供讨论:①现实性,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指导性,它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深化。

——摘编自尹虹《从近代重大科技发明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邓小平的观点提供两个史实依据。邓小平的谈话精神是如何得到贯彻落实的?
(2)阅读材料二,你更侧重于哪一特点?请联系所学进行解读。
2019-06-2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杭州余杭区树兰高中2019年高中历史学考、选考模拟题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1842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1843年到1853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1430担增加到3662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46655担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据谷枚《回忆邓小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过程,并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8 . 【加试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好在什么地方?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邓小平是怎样改变中国的僵硬模式的?并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018-12-06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浙江省杭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模拟卷十二历史试题

9 . 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他提出:“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数值(亿元)比重(%)
199820833.903362162.901775033.21
199932455.623557161.571895432.81
200055207.944055458.322346533.74
2001876111.184240854.102722134.73
20021295114.304517949.8732459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1998—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说明形成的原因?

2017-07-14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过去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摘编自网络


(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顶层设计”和“群众基层首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2)分析材料二,指出我国的对外开放呈现出哪些特点?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