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数据背后有历史。仔细阅读表格,下列选项中解释正确的是
A.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C.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2 . 下表为1957-1960年中国国民经济统计表,该表数据波动的原因是
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43.3%31.2%25.5%
196021.8%26.1%52.1%
增长率—22.8%—4.7%22.3%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大跃进的影响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2021-05-0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B.五十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C.“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D.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次数变化统计表(部分):(单位:次)
词语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左”165111
侵略12132
阶级斗争13441
制度3477466476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23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37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416
非公有制经济26
社会保障体系14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意识形态不再重要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C.“左”倾思想已经根绝
D.非公经济的发展缓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材料二下表是1500~1800年间英国、荷兰两国抵达亚洲的船只数量统计表。

国家(代称)1500—15991600—17001701—1800
6517702950
8111865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甲乙各指哪个国家并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三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演讲

(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一带一路”构想与近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在战略目的上的不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概括指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有利条件。

6 . 读下表,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这种变化直接得益于
年代1980年1981年1982年
粮食产量5.02亿千克6.70亿千克7.15亿千克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乡镇企业的发展
D.人民公社的撤销
7 . 下表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77.622.4
199725.538.117.918.5

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 . 下表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1952—1956年中国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A.土地改革正在进行
B.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C.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9 . 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至1962年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年份国民经济经比例(%)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6021.826.152.1
196233.330.3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发展最为迅速D.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