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1 .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四大
2 . 下图所示是名为《工业学大庆》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B.彰显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D.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2022-12-1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卷 (二)
3 . 下列两幅图所示的内容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情况。这说明该时期(  )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B.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大跃进”运动成效显著D.农业合作化运动成效显著
4 . 1978年5月,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发表了《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文章,否定了平均分配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当时几乎所有的有分量的经济理论文章都赞同该文章的主张。这一现象(     
A.反映了经济领域的思想解放B.明确了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原则D.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5 . 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规定“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B.承认了市场机制的存在
C.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D.否定了计划经济的作用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特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 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二归纳“一五”计划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一、三分析,“一五”计划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022-11-15更新 | 358次组卷 | 6卷引用:三年(2021-2023)学考真题分类汇编之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7 . 1978年后,安徽滁县地区的左邻右舍在交界地打出了“反对复辟倒退”“抵制安徽的单干风"等大字标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安徽(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引进外来投资
C.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D.推行国企改革
8 . 1978—198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两倍以上,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6 095亿斤增加到1984年的8 146亿斤,仅仅6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粮食增产1亿吨的计划。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公有化的规模不断扩大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C.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D.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9 . 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完深圳来到上海,发现了两个城市的反差……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浦东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进一步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B.浦东开放说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C.浦东开放说明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点线扩大到面
D.浦东开放标志着中国产业升级换代的完成
10 .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为主,开展经济建设。至1957年,我国实施该计划取得了如图所示的伟大成就。这个计划的显著特点是(     
A.注重市场经济B.多种经济并存C.兼顾城乡差距D.优先发展重工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