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5 道试题
1 . 古代把撮合买卖双方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人叫牙人(牙子、牙郎、牙侩)。金朝规定南宋商人在榷场交易,牙人不得从中克取厚利。1286年元朝规定“除大都羊牙及随路买卖人口、头匹、庄宅,牙行依前存设,验价取要牙钱,每十两不过二钱,其余各色牙人,并行革去”。材料表明
A.元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金朝保护南宋商人利益
C.政府限制牙侩保护商业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2次组卷 | 85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江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识图能力是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请看下列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朝中后期)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分布信息,并据此判断上面各图对应的历史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021-03-05更新 | 499次组卷 | 2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唐代诗人杜牧指出:“储(杜牧堂兄)今在郢州汨口草市(汉水中游的一个埠口),绝俸已是累年。孤外甥及侄女堪嫁者三人,仰食待衣者不啻百口。”据此可知
A.草市成为大户的居住之所B.草市演变成地方商业中心
C.商人凭经济实力控制草市D.州城中的草市十分繁荣
2021-02-1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与印度和近东的接触》中叙述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军队开辟丝路,“不但给中国增加了‘东土耳其斯坦’的地方,并且还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这里强调的是
A.文明互鉴的持久性B.丝绸之路的开创性
C.商贸往来的频繁性D.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地位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021-01-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变化图”,据此可知 
A.宋代到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加快B.江浙地区城镇发展不断加快
C.江浙地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
9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
《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印刷术

A.①B.②C.③D.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民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原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这些过剩人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因此,江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应付严峻的生计问题,一方面不断围垦湖田,另一方面不得不从副业生产中寻找生活出路。这一地区种植棉花和从事棉纺织业,就是以副养农,这种棉布生产相对独立的行业,因为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而吸引了大量的雇佣人员……种桑养蚕产丝是江南农民的另一主要副业,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盛泽就是因丝织业而繁盛壮大的巨镇,到康熙中期发展到“居民万有余家”。

——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当然,封建官僚体制……都延缓了这种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面临哪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化解这一问题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有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1-01-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