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 辽宁省本溪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抑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的经济运行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先秦诸子因农神崇拜而塑造了“神农氏”《商君书》指出“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秦始皇在琅琊碑文中书写“上农除末”,汉代“驱民而归之农,盐铁官营”,唐“官家不税商”,宋“商贾不通,财用自困”,明清“农产品贩卖成风”“南方大量城镇涌现、工厂作坊繁盛”。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三农”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先秦、秦汉、唐宋、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演变的阶段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思想延续至今的原因,并列举新中国为解决“三农”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022-03-06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基于对传统农本思想的深刻认识对其做了修正,他认为,本业比末业更重要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的,但从目前形势来看,末业比本业更紧迫,更重要,应放在更优先的地位来考虑和发展。

甲午战争失败的沉痛教训使梁启超从中认识到,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他还批判片面仿效西方国家一味强调商业而轻视农业生产的错误思想,指出西方国家在大力发展商业的同时仍将农业作为根本产业,因此,他极力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张謇等人也指出农业的基础作用。众多有识之士的认识和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重视和大力发展近代农业也成为政府的一项经济政策。

——摘编自李新《中国近代以来重农思想演变研究》等

材料二   一方面,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沙俄、日本、英国等国对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及台湾更是觊觎已久,必欲得之而后快;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增长缓慢,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在边疆地区则有大量未经开垦的土地,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主张移民实边。

——摘编自蒋国宏《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重农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中国重农思想的表现,并进行简要评述。
2022-04-0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而十五税一”。《隋书·食货志》记载“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税。”开皇十年五月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也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清王朝在开国初期采取与民休息和减轻赋役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减免措施,既反映了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历代王朝的赋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使土地与丁役银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农村范围而言,田多者多出役银,田少者少出役银,没田者不出役银,人们的役银负担在总体上相对均衡……同时“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也使纳地丁银的土地所有者不再承担力差,即不需要亲自服役,避免贻误农业生产。把丁役银平均摊入土地以后,各地役银收入不仅没有从前的缺额之虞,而且还往往有溢额出现。

——摘编自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赋税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