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下图呈现了部分汉代农耕工具与技术,它们的出现
A.有助于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B.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南移
C.根除了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D.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2 . 北朝时贾思勰著农书《齐民要术》,对于锄草他认为:“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以无草而暂停。…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五谷蔬菜瓜果之属,皆如此也。”,这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
A.分工细致B.是北方的主要经济形式
C.注重精耕细作D.收成完全取决于人力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部分)

时期隋唐宋辽金元清(19世纪初)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6.427.210.710.5
粮食总产量(亿市斤)889.821749.452385.882340.97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6961113.61718.52456
全国人口(万人)900012000200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988.71457.871192.94780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个时期,提取粮食供求关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2021-04-15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使“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该水利工程是
A.白渠B.漕渠C.郑国渠D.都江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节气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2021-04-12更新 | 701次组卷 | 104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

进入明代后,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民之米谷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成为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产粮中心的,两次变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人张迁,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3)材料三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4-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唐】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租”、“调”的内容,并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8 . 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D.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
9 . 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学者季羡林解释为:“乌云密布,时雨普降,一农夫正挥鞭策牛,雨中耕作……在另一块地上,有一农夫,肩挑庄稼往回走。”据此可知,在唐代
A.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崛起B.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得到推广
C.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D.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正式确立
10 . 据《九章算术》记载,汉朝牛价很高,“牛一头直(值)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价格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时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小农经济的形成使牛增值
C.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D.精耕细作方式的不断发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