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2次组卷 | 30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魏晋南北朝农业生产工具只有三十多种,到元代,王帧《农书》中记载的农具已多达一百零五种,这些新式农具广泛利用了机械原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农业
A.到元代发展到顶峰
B.利用近代科技发展生产
C.经营方式发生改变
D.精耕细作模式日益完善
3 . 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l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甘薯B.小麦和水稻C.甘薯和小麦D.水稻和玉米
5 . 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2017-02-24更新 | 434次组卷 | 25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二中学2020-2021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下列生产工具中,符合史书记载的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8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
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9 . 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6-11-27更新 | 163次组卷 | 17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10 .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2016-11-27更新 | 3714次组卷 | 88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