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清文献通考》记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医、匠、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顺治二年)除之。”这一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清代
A.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B.工匠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C.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原因D.赋税制度进行重大调整
2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钰(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利却是下降的。劳动农业生产率的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 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镰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摘编自〔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没有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2022-01-0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汉桑弘羊认为:“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今山川海泽之原,非独云梦、孟诸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故有人上疏:“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
A.盐业私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B.重本抑末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C.垄断战略资源加强中央集权D.守外虚内以加强边疆地区统治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经济受到较大破坏,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寺庙经济发展起来。地主、官僚、王侯将多余的钱存到寺庙委托其放款,而遭受盘剥的老百姓被迫向寺庙借高利贷,这样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的典质典当铺的前身)应运而生。典质的出现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形成D.有助于民间借贷信用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史·阇婆传》不仅明确记载了阇婆(今印尼境内)的地理方位、道路和物产种类,而且描述了它和中国的贸易实况“中国商人至者,待以宾客,饮食丰洁”。这表明当时
A.放松对外贸易监管B.海上丝路贸易发展
C.朝贡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D.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2021-12-21更新 | 389次组卷 | 54卷引用:山西省汾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
A.土地私有得到法律认可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宋时,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交子严重贬值,1105年停止发行。南宋末年,“会子”贬损严重,民间拒绝使用。这反映了
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陆上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这一时期,从西方传到中国的农产品有芝麻、蚕豆、黄瓜、石榴、核桃、萄葡、胡萝卜、菠菜、大蒜等数十种。由中国传往西方的物品以丝绸和瓷器为主,主要是由安息商人转运从中国来的大量丝绸到欧洲。唐朝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在官府监督下进行互市。相反,唐代鼓励海外贸易,唐代海船制造技术称雄世界,海上贸易发达。唐朝在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中国出口商品种类除丝绸外,瓷器、纸张、铜器、铁器、茶叶等都成为大宗贸易商品。西方的历法、数学、医学等伴随着外贸传入中国。

——摘编自李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述要》

材料三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抑商”的根本目的,归纳汉代“抑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和汉代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分析唐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三个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汇总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序号内容出处
1“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四
2“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3“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A.商品经济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民族交融加强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