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2 . 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云“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父兄劝诫子弟,既然经商了就不要考虑功名。到宋代,商人不仅逐利也注重求名,“父商子仕”现象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了价值观念B.中国古代经济转型的出现
C.选官制度促进了阶层流动D.主流文化受到了极大挑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是明代中后期白银与铜钱比价变化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年份白银1两/铜钱(文)年代白银1两/铜钱(文)
15251/70015891/500
15271/70016111/600
15851/615
A.白银货币化进程趋于停滞B.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
C.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已出现D.中国白银外流现象非常严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021-09-04更新 | 696次组卷 | 172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7 . 图1、图2、分别为中国古代西汉和唐朝的手工业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图1、图2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8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113次组卷 | 85卷引用:吉林省辽源五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宋代,无论是城中的商铺酒楼、瓦舍驿站、燕馆歌楼,还是城外的园林、寺庙等的墙壁,都成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彰显才华的场所,大量的题壁文学就在这里创作并传播开来。材料能够用来说明宋代
A.创作方式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众的价值取向D.通俗文学的产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