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苏州碑刻》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文中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A.四川民间出现纸币交子
B.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
C.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下面是宋元时期有关商贩商业活动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该时期
记述出处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叫卖声)俱不同(宋)高承《事物纪原》
只见汴河岸上有馒头店……门前牌儿上写着:本行侯家,上等馒头点心宋元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无大都),小商贩,用盒于盛着糕点,将盒子顶在头上,手中敲着木鱼卖糕点(元)熊梦祥《析津志》

A.南北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B.商业经营中渗透广告意识
C.都城开始成为商业中心
D.小商贩完全集中在居民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说明了当时
A.政府重视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
B.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
D.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4 .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2019-06-07更新 | 3604次组卷 | 70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统招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019-08-19更新 | 125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届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16-17高一下·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
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C.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7 . 唐朝宫廷建筑以浑朴雄阔宏伟壮丽为特色,但民间建筑不准高大。而《宋会要辑稿食货志》记载:“真仁(宋真宗、宋仁宗)以后,殖货致富者愈众,巨量交易出入京师,官方管理之设备及民间商业之建筑,皆因之侈大。公卿商贾拥有资产者之园圃第宅,皆争尚靡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江浙地区唐宋以后一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东南之田,所种惟稻”。但到了明中后期,“农田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植者,则十之七八”,各地广种棉花、甘蔗、果木、烟草等作物的记载也多见于史书。这种现象反映了江浙地区
A.经济重心地位日渐凸显
B.农业商品化的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面宋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草市分布在城内各处
C.商帮云集娱乐事业繁荣
D.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