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的票号在全国实存在25家以上。票号已在全国54个城镇设有分支机构。清末最后十年间,票号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拓展到全国95个城镇,分号数量475个。从材料看,票号(     
A.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B.开启了中国金融的近代化
C.适应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D.近代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10-25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据统计,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元高达二百万元之巨,其中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德镇陶瓷的,外国银元可以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这说明景德镇地区(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融入世界资本市场
3 . 隋及唐前期,长安与洛阳是全国性商业都市;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商业城市崛起,扬州和益州尤其繁华,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C.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D.安史之乱使北方日趋衰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清时期,徽州、洞庭等地的棉布商人在一些著名的棉织业市镇开设商号,他们不但按照一定的规格收购成品布匹,还筹办原料,以统一的要求组织市镇工匠进行踹染加工,再按照各地市场的具体要求分类批发销售。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场需要主导国内棉布生产B.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
C.商帮成为长途贩运的主力军D.江南市镇经济高度专业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神宗实录》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发展的状况:“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种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明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
C.新的经营方式工场出现D.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在农家经营中,栽桑养蚕的比重超过粮食生产的比重。嘉兴府的近镇村坊大都种桑养蚕,以织细为业,“丝衣被天下,大贾鹜集”,“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泞……而今三吴之以机杼致富者尤众”。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农作物分布格局的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C.农业基础地位发生动摇D.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等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北宋开始推行坊市制度B.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C.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D.汴京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A.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B.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D.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B.长途贩运贸易的快速发展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10 . 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剖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A.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B.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D.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