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张锦鹏、杜雪飞《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

材料二   “市民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欧洲社会,是业已发达的“政治文明”社会的象征。从传统共同体到市民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市民社会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个体摆脱共同体的桎梏,个体价値在一定意义上得到承认,个体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依据自身需要,凭借人的理性力量追求自身利益。其次,契约原则成为市民社会交往的普遍规范。…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每个人因为不同或者差异性才会产生交换的需要,进而演变为一种“契约意志”。…至此,市民社会实现了从“自然一致性的机械团结”向“自为的有机结合”的巨大转变

——摘编自杨生平、张晶晶《市民社会的正义悖论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形成发展而中国古代富民社会未能走向市民社会的原因。
2019-04-2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白银货币化,使货币摆脱了几千年来依赖于国家权力来缓解财政困难的状况。白银货币化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国家无法象印纸钞时那样轻易地把大批社会财富聚于自己控制之下。正是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白银在民间的普遍使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实际上,白银货币化冲垮了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摄取社会财富的难度和成本,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经济权力由此受到严重削弱。更进一步地,白银是民间自由贸易的象征。

——陈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35年11月3日正式宣布实施法币改革。币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明显的。它不仅迅速化解了金融危机,而且通过加大货币流量的办法,使原本不断下跌的物价得以迅速回升,重新刺激了工、农、商各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渐趋繁荣。它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使用笨重且不统一的金属货币的习惯,不仅顺应了历史潮流,也便利了商品交换,同样对经济生活益处极大。而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卖银换汇,稳定法币汇价和金融行市,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平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法币改革,国民政府将全国存银1/3以上统统收归国库,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法币的发行,而且也极大地促成了汇价的稳定。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的货币变化背景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的原因和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货币发行使用的因素。
2019-04-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一(文)下学期阶段性测试(4月) 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2019-04-13更新 | 127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西省祁县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5 .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禁海南北物资交流主要依赖京杭大运河;清代随着海禁开放和长江中上游诸省的经济发展沿海、长江航运逐渐取代运河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流通干线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迅遮崛起。在广大农村一个具有相当密度的集市网已形成这一集市网与流通干线上的商业城镇相联系使商品流通几乎可覆盖每一州县、村落将各经济区域联结成一个整体。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没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仍保持着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扩张,城市资本向农村的渗透,农村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方式迈进,以及乡村工业的商业化和交通运输的改善。16—18世纪英国国内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大宗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大规模地跨区域流动,统一的国内市场最终形成。

对外贸易领域空前广阔,主要贸易区由最初的欧洲拓展到东印度和美洲。交易模式由主要向欧洲市场出口呢绒、进口奢侈品转为由东印度大量进口生丝、香料、棉织品等贵重物品和由美洲殖民地进口烟草蔗糖等当地产品然后再输出或加工再输出至欧洲或亚洲。到18世纪英国对外贸易已遍布全球各地。

——摘编自王瑞红《转型期英国商业发展及对商人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流通发展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相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8 . 材料一   (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4)在新史学理念的影响下,商人、戏曲及民间生活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表明史学研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2018-1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语类》卷十三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元世祖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3)从材料三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018-10-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10 .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材料四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政策及其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018-10-11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祁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