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馆和商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民间自发组织,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待挖掘。

材料一   会馆是中国民间的自发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都设于北京。每三年在京举行一次科考会试,每科应试的人数众多。为方便这些人的食宿,各地在京官员,商人等共同资修建房舍,专门接待本乡本土的举子,此即为会馆。受此启发,工商各行业为协调关系,联络感情,也建立了一些行业会馆。明中叶以后,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但这些工商业会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绝大多数仍然是工商业者的同乡行帮会馆。

——据王日根《中国会馆史》等

材料二   商会是由商人组成的合法团体。中国商会出现于20世纪初,在1912年后迅速发展起来。下表反映了1912-1918年全国商会数目及其会员数。

年份

商会数目

会员人数

1912

794

196636

1913

745

192589

1914

1050

203020

1915

1242

245728

1916

1158

193314

1917

1148

206290

1918

1103

162490

——据【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材料三   据1949年的统计,北京有会馆建筑550余处。到了今天,除少数会馆还保存得不错,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外,多数已经成为居民大杂院。

——据《北京会馆寻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北京会馆兴盛的原因,并说明其性质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商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说明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应如何对待上述会馆和商会。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四: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五: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六:(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根源。
(4)材料五和材料六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则利赢,得8、9板则缩。
——摘自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5》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说说你的理由。
(3)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最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   17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海外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向社会募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印度公司等大股份公司的借款,政府往往给这些公司一些垄断的特许经营权。光荣革命后英国股份公司不断涌现,1720年英国股份公司已经多达190家,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伦敦也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一些商人酝酿成立一家与荷兰机构类似的银行,把政府直接借贷的功能银行化。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英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到1793年英国全国银行总数达到353家。18世纪中期,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耘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6 .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回答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遥票号日升昌名扬九州,享誉全球……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使全国性的货币流通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促进了清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王夷典《日升昌票号》

材料二   明清时期城市商业组织上有新的变化。唐宋的飞钱、便换,至此形成票号、钱庄。行、团等行业组织发展成会馆、公所。这种行会性组织对本组织之外新设店铺有严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纳很多的银两作公费,并宴请同业,否则不准设店营业,对内控制也较强,规定了行规,违反行规者开会议罚,对外争议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所有这些特点都标志着城市商业已发展到一个更高更新的水平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1)根据材料一,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日升昌票号”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创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商业“新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材料二   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

——摘编自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以及引起阶层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均使商品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经济地位超出其所属之县,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川峡、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很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大城市中消费水平的涨高,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展,都达到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017-11-15更新 | 213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实验中学(西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