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1)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 材料 粟特和回鹘是两个古代的西域民族,粟特人借助地处东西交通要冲的有利条件,构建起盛唐时期庞大的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网络,把陆上丝路贸易推向了高潮。安史之乱后,形势动荡,战争频发,粟特胡商被迫舍产弃业。而“安史之乱”中回鹘助唐讨伐安史叛军,“上接以优恩,结为兄弟,朝奏使皆道出回鹘″。回鹘得以控制东西交通的命脉,在中原内地也取得了许多特权,包括在长安的绢马贸易,自756年起的80余年间,回鹘共向唐朝倾销了上百万匹马,换回了2000多万匹丝绸,这些丝绸都转运西方销售,获利颇丰。由于回鹘在内地享受着唐朝宽容忍让的民族政策,一些粟特商人开始以回鹘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当时的马绢交易中有不少粟特胡商参与,成为回鹘汗国的贸易代理人,在与粟特商人一起经营的过程中,原来以畜牧为生业的回鹘人逐渐具备了从事商业贸易的基本素质并日益成熟。除了从绢马贸易中获取利润外,茶叶也成为回鹘人经营的丝路商品。《新唐书·陆羽传》记载:《茶经》成书后,“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摘编白杨蕤、王润虎《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1)棍据材料,概括唐代西域商人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域商人活动。

3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太康县志》:明期后期(幕富之家)男子服娜绮,女子饰金珠,是曹朴拟无涯,遗国家之禁也。”(明)范滚《云间据目妙》卷二:(松江)嘉、隆以来,牵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登出,岁多祈事百端。”二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莱使党杂著摘抄》: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样反对“对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 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二:十字军东征(1096年一1291年)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对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奢华,也为意大利人开碎了东方贾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硕布了“禁奢条例分,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宾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成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是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裁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据此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2016-12-12更新 | 3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南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5 .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 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0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已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蒉,加入到经商行列。

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执.但有财成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输清风气是“士女嬉戏,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绪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簿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一变化的评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