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状况的一个最直接的表述,它成为千百年来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的一个社会阶级基础。然而,到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嘉道年间,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烈,“绅商”一词频繁出现。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甲午战争后,绅士转化为商人的现象更为明显,“弃士经商”蔚然成风。士商相混,其结果是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导致了四民社会的最终解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明清(至清朝灭亡)时期的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8-11-19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2 .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什么材料说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18-10-12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人口数
(万人)
耕地数
(万顷)
耕地负荷数
(人/顷)
 
(千文/石)
1661 323.3 58.7 5.5 0.963
1685 332.4 72.7 5.3 0.539
1724 533.6 80.0 6.7 0.575
1753 1651.4 83.1 19.9 1.012
1784 3283.2 89.8 36.6 1.412
1820 4799.2 95.0 50.5 2.432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
2018-01-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对传统农业结构有所突破。在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民间手工业突破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独立发展的趋势更加显著。明中后期江南一些城镇出现专事手工艺生产的“倚织为命”的机户,如濮院镇有所谓“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机业之家”。江西景德镇在明中期发展成制瓷手工业城市,隆万时,“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这些城镇大多是因为拥有特种手工专业以及商业往来频繁而兴盛,成为某种手工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还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景德镇陶瓷业中一般民窑的窑身和每窑产量要比官窑大3—4倍。也有个别商业资本投入手工业部门,加工谋利。如有的闽商“货湖丝者,往往染翠红而归织之”。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损落》

材料二: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相比之下,明清江南的重工业却微不足道,没有什么重要发展。除了一些小规模的采煤业外,江南基本上没有煤铁业。英国和明清江南的工业结构出现这样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却是能源和材料的低消耗者。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英国和江南的情形不同。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同时还能够从瑞典等国进口铁。因为它是岛国,依靠海路运送煤铁既便宜又方便。欧洲大陆国家和中国也有相似的地方,因为缺乏廉价能源或工资低廉,而没有爆发工业革命。只有英国独享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经济发达、市场需求大、科技人才辈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煤铁矿,因此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期中英两国工业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5 .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昊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6 . 货币金融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史上的货币基本史实

时期概况
战国各诸侯国都有铸币权,赵国铲形币、楚国蚁鼻钱、齐国刀形币……
秦朝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
西汉武帝时,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唐朝唐初改革币制,高祖下令“废五铢,行开元通宝”。以后历代货币以它为范式
两宋出现‘交子”、“会子”。
明朝主币是纸币宝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清朝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光绪年间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最早的机制银元为“光绪元宝”俗称“龙洋”,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l)根据材料一总结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原因及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l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依据材料简述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步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宋鸿兵《货币战争》

(3)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如何实现第一、第二步?

2017-06-0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货币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什么货币,它的出现说明什么?
(2)下表是人民币发行的简表。要求参照前三套人民币发行的简要说明,编写第四套人民币发行的相关说明(填入对应的表格内)。说明限60字。
开始发行时间 发行的面值人民币发行简要说明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50 000元、5 000元、500元、
50元、5元等 12种
解放战争时期发行。加快了人民
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促进了建
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0元、1元、1角、1分等l1种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发行。利于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方便
了人们的生活。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l0元、1元、1角等7种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发行。促
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100元、50元、l0元、1元、
1角等9种

材料二 海关总署2010年4月10日发布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3月,我国出口总值6178.5亿美元。
(3)目前世界各国为什么进出口贸易结算以美元为主?简述二战后美元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三 图
欧元


(4)欧元的出现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也反映了多极化趋势加强,简述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8 . 【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中国滋味:盐与文明》整理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简况

时期简况
夏商周“盐虽入贡,未尝有禁法”
春秋战国有私商以盐致富,如猗顿以贩卖河东池盐发财。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的盐法,主张国家垄断专卖。商鞅变法主张“壹山泽”,国家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商人分销需交重税。
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卖,设置盐官,尽收盐利。
东汉光武帝废除食盐专卖之法,听民制盐,自由贩运。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取盐税。汉章帝时期恢复汉武帝时期的官营办法。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多实行专卖,南方对食盐实行征税制。
唐代盐业政策继承前代的征税制,官营制度、无税制(对盐池、盐井),也有创新,例如盐的代租制、租佃制。各地盐法有不同且有变化。
五代盐法逐年严密,期间也一度松弛盐禁。
建立完备的食盐专卖制度。初期实行官卖法(官运官销),后主要实行通商法(官府把官盐卖给商人销售)。
盐法逐渐严密,官盐渐贵,强配民食引起民怨。
前期主要实行开中法,实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明神宗时期,政府将食盐收买运销之权都交给商人,从此开中法废止,民制、商收、商卖的纲法兴起。
由户部管理全国盐务,盐政之权分与各省。食盐销售主要实行官督商销,使专业盐商垄断了盐的收买、运输和销售。
材料二:(宋)蔡京创行盐引法,用官袋装盐,限定斤重,封印为记,一袋为一引,编立引目号簿。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引核对号簿支盐运销。到期盐未售完,即行毁引,盐没于官。……当时盐引又称钞引,在盐钞取盐凭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官许卖盐执照的性质,在行销制度方而更为严密。(明)开中制,就是政府控制盐的生产和盐的专卖权,根据边防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出榜招商,应招商人必须把政府需要的实物输送到达防卫所,才能取得贩盐的专利执照“盐引”。 然后,(商人)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指定地区内销售。……后来盐商为了减少运粮的费用,纷纷到北边军镇附近屯垦,将所产粮食就近供应边关。……开中盐法首创于山西,在纳粮贩盐的商人中,山西商人最多。
                                                                                   ——摘编自王仁湘《中国滋味:盐与文明》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特点。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古代的盐业经营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划分依据。
(2)根据材料二,说明蔡京创行“盐引”的直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开中制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2023-11-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南山地、丘陵多,宜于种茶,各地皆产,安化、岳阳、平江、桃源、衡山等地尤盛。所产茶叶,初为绿茶、黑茶,绿茶销省内及部省各地,黑茶则远销于陕甘、新疆及内蒙古一带。西北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酥酪,不喝茶就会生病。至明,朝廷利用茶叶易马,实施“联番制虏(蒙古族)”的政策。安化黑茶于1595年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之后,陕、甘、宁、晋等地区的茶商领“茶引”至安化采购黑茶,运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明末清初,西北地区的“边茶”大部分都是由安化黑茶供应,湖南产茶的地区也逐渐扩大。

——改编自李采娇《明、清及民国时期湖南茶叶史研究》

材料二   1858年,粤商佐帆取道湘潭抵达安化,传授制作红茶技术,促使安化茶农改制红茶,转输欧、美。因价高利厚,各县竞相仿制,产额日多。1874年(同治十三年),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民暴动后,着手整顿西北茶务。于原有的“东柜”(陕西、山西茶商)、“西柜”(回商)外,添设“南柜”,招徕南茶商贩,大量运销湘茶。自此,湘茶在西北地区销量复兴,并畅销于俄国境内,产量约达100余万担之巨……红茶大盛,商民适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每当“茶市方殷,贫家妇女相率入市拣茶,上自长寿,下至西乡晋坑、浯口,茶庄数十所,拣茶者不下二万人,塞巷填衢,寅集酉散,喧嚣拥挤”。直至1890年(光绪十六年)后,由于国际市场上遭到印度、锡兰茶的有力竞争,湘茶的销售量才渐形减少。

——捕编自伍新福等《湖南通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时期湖南茶叶产销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湖南茶叶销售变化。
2023-03-28更新 | 347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昼夜时间分配在早期中国是一个有关“秩序”的事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明而动,晦而休”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人们的观念中,夜不仅是恶人犯案的时间也是伤风败俗的机会。为防止盗贼,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夜禁”的传统,《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多有“诸犯夜者,笞二十”等夜间行为规定。宋代以后,人们对于时间分配的习惯逐渐淡化,官府的“夜禁”也成为一纸空文。南宋杭州的夜市三四更闭,五更又起,元代的大都热闹非凡。明清之际,江南不夜城越来越多,夜间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摘编自葛兆光《古代中国关于白天与夜晚观念的思想史分析》

材料二   夜生活是近代欧洲城市的伴生物。1617世纪,化妆舞会、跳舞等娱乐活动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那时,宵禁还在,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18世纪,餐厅、咖啡馆、小酒馆生意兴隆;娱乐,赌博、跳舞等活动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到19世纪,英国依然引领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英国出台了一个“许可法”,规定供应酒水的娱乐场所午夜前必须关门,后来又延至030分。到19世纪末,夜生活已在欧洲社会逐渐流行起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劳动时间的延长,更是为夜生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赞美黄昏,在诗人眼中,“傍晚”成为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昼夜秩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夜生活的特点,并说明夜生活丰富的影响。
2023-01-1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仿真模拟(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