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文句④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同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星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通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面“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明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能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文学则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三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四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表现及原因。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3)据材料三,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