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徽州商人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数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其商业活动遍布全国,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徽商的商业成绩与他自身坚持的义利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徽商在坚持中国传统重义的大环境下,合理地注入利的成分因素。徽商的义利观促进了商业活动中诚信观念的形成,对商业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他毕竟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根植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壤中,商品经济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所以他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徽商经营商业获利之后,也都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信条,把获得的钱财,用于购置土地或者买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近代早期(1500—1750年),海道大通打破了地区间闭塞和隔绝的状态,给商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英国抓住机遇,实施重商主义政策,迈入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时代。商人建立贸易公司,探寻新的贸易路线,积极从事海外贸易等活动,使英国的各条商路大开,英国的贸易触角深入世界各地。随着商业贸易的广泛开展,商人财富迅速增加,促进了商人资本的积累,商人将商业资本投向农业和工业。英国商人在城市政权中几乎是一统天下,控制伦敦政权的主要是伦敦12大同业公会的成员及各贸易公司的主要人物。商人在议会中的总人数在15%一17%之间。商人在议会中人数增加,就有优势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并通过种种措施促使议会通过有利于本阶级的议案。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徽商的价值观,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英国近代商人群体崛起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体家庭摆脱家族而独立作为社会基本细胞而大量涌现,是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环节。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据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

——据《后汉书》整理

材料三   唐代婚姻重门阀世族,宗室婚嫁“取门阀者配焉”,而宋代“不限阀阅”,以致“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北宋中期以后,“子孙繁衍,皇族渐多”,宗室不乏“贫无官”者。缺钱、贪钱,“宗室以女卖婚民间”。宋代规定“宗室袒免婿,与三班奉职”“皇族郡县主出嫁,其婿并自身授殿直”。三班奉职、殿直品阶相当低,官员瞧不上,商人却眼红。他们“赂宗室求婚”,即可“苟求一官,以庇门户”,跻身于官户行列。如商人王永年“娶宗室女得右班典殿直,兼汝州税”,苏州商人朱冲“以买卖为业”,又“两受徒刑”,但“弟侄数人,皆结姻帝族,因缘得显官者甚众”。

——据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2)“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根据材料二,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唐宋两代宗室择婿心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择婿观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4 . 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明代的流民问题都出现于十五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叶全国六千万在籍人口中,至少有十分之一,即六百万人成为流民。这些流民必然充斥雇佣劳动力市场。他们曾大批涌向矿山,以至掀起全国范围的采银狂潮,冲破了政府的盗矿禁令。还有相当多的流民流入城市,充实小手工业者、小商贩队伍。

十五世纪末期,英国由于毛纺业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地主、贵族、富裕农民便利用各种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圈地改为牧场。大批农民沦为乞丐和流浪汉,成为廉价的雇佣劳动力的来源。

材料二英国……用国家立法手段迫使小农经济解体。中国封建王朝则是用一体化结构抑制兼并,用招抚的办法尽可能使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去。十五世纪三十年代,明英宗发布一系列安置流民法令,一方面令流民复业,一方面重申严禁隐占土地和人口。国家甚至对流民作出让步。

—上述材料摘编自金观涛《兴盛与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中国和英国的流民现象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在处理流民问题上的原因。

2018-07-3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B)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金融货币极为紊乱,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英镑、美元、日元相继贬值,金贱银贵,我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的掠夺和日本货的倾销,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打击。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局势,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材料三: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禁止关内人口迁居。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至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1907年更在东北设置3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

                                                                              ——据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材料二:在国内战争结束之时,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移民不但解决了开发西部的劳力问题,而且使西部成了“民族熔炉”。与英裔居民为主的东北部不同,来自东欧、南欧、亚洲和拉美的移民集居在辽阔的西部地区,使这里的文化呈多元化,如加利福尼亚等州受西班牙文化影响很大,又是美国亚裔居民最多的地方,旧金山的唐人街闻名于世。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东北移民过程相比,美国西部移民过程有哪些不同点?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5: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发展阶段时间标志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表6: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比价提示:如1580年的中国,1两黄金=5.5两白银,即当时中国5.5两白银可兑换1两黄金)

年代中国英国西班牙
15801:5.51:11.71:12.12
16351:101:131:13.13
16371:131:13.51:13.13-15.45

—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

材料三表7: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

—依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特征和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018-07-1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沿用秦“半两”钱,货币面文为“半两”(12铢),但实际重量往往只有8铢、4铢,甚至更轻。贵族、豪商大量盗铸货币,以牟取暴利。汉武帝初年,曾经改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铸五铢钱,恢复秦始皇时代货币“重如其文”的制度。汉武帝除了以严酷的刑法禁止私铸货币之外,并下令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因为禁令十分严格,新币铸造质量又相当高,盗铸无利可图,于是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货币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的主要影响。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这些通商口岸成长为近代化的商业城市,包括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烟台、汕头、南京、天津、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三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四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据材料二分析“第三次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