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在于有贡就有市,所谓“正贡”的贡品在《明会典》记载颇详,其中,日本国的贡品仅见20种。而据《皇明永乐志》物品清单显示,日本一国物品达248种之多。物品清单印证了明初贡市的繁荣,也反映出区域整合出现的新动向。因此,对于明初因官方垄断而备受批评的朝贡贸易,我们应该有一个重新认识。20种与248种比较,这种差异是巨大的,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朝贡贸易中作为礼品交换的部分只占极小部分,而绝大多数物品是作为商品进行贸易的;更重要的是,物品清单说明,朝贡贸易中包括官方管理下的民间对外贸易。根据记载,当时在宁波市舶司就设有100个行人(即牙人,今天的经纪人),由此可见在国际合作机制下的国际贸易的繁盛程度。

——摘编自万明《明代初年中国与东亚关系新审视》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教条国际航线将中国商品转运至欧亚各地,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了澳门为中心向全球扩散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循环网······明代以后,随着中国船队的多次下西洋,中、印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中国的外销商品在南亚可谓一应俱全,吸引了西亚和非洲以远的客商前来采购······葡萄牙人首次直接从中国大量贩运瓷器到欧洲,但将其推向高潮的是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各国东印度公司,尤其是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率先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接着法国在1728年,荷兰在1729年,丹麦在1731年,瑞典在1732年也相继设立了贸易站,直接从中国贩运瓷器,将中欧瓷器贸易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彭明翰《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及在周边贸易中的优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中国和世界贸易产生的影响,并简要评价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罗盘针的使用,我国瓷器、丝绸等商品畅销南洋等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发布诏令“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两宋政府在主要通商口岸设置了“怀远驿”“来远驿”等机构以接待外国客商。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爪哇)、占城、勃泥(加里曼丹)、麻逸、三佛斋(苏门答腊)诸蕃并通货易”。

——摘编自金亮新《宋朝经济立法探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大量的洋货源源不断地输入厦门。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厦门外贸市场首先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势力占据优势地位。甲午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宣告最终解体。随着日本强占台湾地区及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不断变动,中国东南沿海以香港、台湾等地区为中转基地,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和地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了跨国界的地域经济圈。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关注厦门的开发并不断汇款回国,使厦门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不断发展。

——摘编自 刘梅英《从厦门近代外贸市场的嬗变看地域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厦门外贸市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代时,以铁钱与铜钱相辅而行。宋初,仍以铜铁钱为主。太祖初铸钱,文曰“宋元通宝”,重量以唐开元钱为准。太宗时,更铸“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钱。仁宗时,曾铸当十的铜铁钱,以助军费,而盗铸者甚多。神宗时,改为当二,盗铸始息。真宗时,四川始用纸币,名曰“交子”。当时张咏镇蜀,以蜀人嫌铁钱笨重,不便贸易,因而召集富民十六户,发行纸币,是为交子。一交值一缗,以三年为一期而兑换之。其后富民乏赀,不能兑现,转运使薛由、张若谷乃建议中央,于益州置“交子务”,主管其事。仁宗从其议,规定每期发行交子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为额。后来,陕西等地,也渐通行交子。

——据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货币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货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政府应对措施的效果。
2021-03-15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材料二 商业革命就表现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技术的迅猛发展上,包括航海技术、军事攻击防御技术、经商技术以及各类产品生产技术。其中,意大利发明了复式簿记,这种簿记方法的诞生使得商人任何时候都能清楚了解自己商业经营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大地方便了商业活动。另外,标准硬币、货币的流通也更加广泛,支票、汇票、各种银行信用票据也在这个时间段发展起来。股份公司的出现更是商业上的重大变革,为海外贸易动员了经济力量。

——秦初蕾《新航路开辟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反映的宋朝商业发展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影响。
2021-03-05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其就业机会和空间,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代、秦汉、两宋和明清时期在商业发展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新事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各种金融机构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钱庄不仅家数众多,而且有一套信用手段,能够在流通领域里起促进商品交换的作用。钱庄生意或买卖豆、麦、花、布。票号在资本上是商业资本的转化,商品的贩运与买卖,也需要资金的划拨与调剂。票号经营的汇兑业务,开始时是以商业个人为对象,政府机关的汇款则是后来的事。票号运用分支号众多的优点,不需要往返运现。票号放款的利率也不高。

——摘编自洪霞管《略论山西票号上海钱庄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材料二   1910年6月,国际橡胶股票行情暴跌,在泸橡胶公司、外国银行也深受影响。…… 1910年9月,清政府按照惯例要上海方面从源丰润等庄号提取190万两“泸关库款”,用以支付当年到期的“庚子赔款”。上海道台蔡乃煌上奏请求暂不从源丰润等钱庄中提款,改由大清银行垫付“庚子赔款”。按照奏折的性质,蔡乃煌的奏折交度支部处理。度支部侍郎与蔡乃煌素有嫌隙,指使江苏巡抚参奏蔡乃煌。蔡乃煌被革职后一度申辩,但遭军机处斥责,羞愤之下,一举从源丰润等钱庄提回款项200多万两以交还政府,源丰润当即倒闭,受此影响1910年上海倒闭歇业的钱庄达到48家,亏欠款总额1933万两。

——摘编 自闵杰《清末的"橡皮风潮"∶政府昏庸指令引发全国大恐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海钱庄和山西票号的特点,并指出钱庄和票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钱庄倒闭歇业出现的原因。
8 .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商把经营过程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商号之间的联系称为“相与”,这种“相与”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是以信誉为基础的。大盛魁商号与天亨玉商号是“相与”,平时两家在生意上就互相扶持和关照。祁县的巨富如城内的何家、北梁的李家、贾令的李家等名门大户,都和乔家是亲戚关系。乔家通过婚姻与其他家族组建了关系复杂的社会网络,他们在政治上相互依存,在经济上相互支持,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路康《晋商的群体精神及其启示》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青年时忙于科举,经过26年努力,于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370所小学、6所中学和3所高等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甚至还修了700余里的马路。他晚年叹息:“幸哉一隅地,假息得苟全。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

——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三   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1979年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题。邓小平要荣毅仁在引进外资方面多多出谋划策。……不久,他拿出了“方案”,建议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瞭望东方周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商经营活动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謇为中国近代化发展所做的贡献。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对现代经营活动的启示。
2020-12-15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工商业的种类由唐朝的220行增加到了北宋初年的360行,市场上流通的金、银、铜等贵金属数量严重不足,形成钱荒,于是宋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信用货币一一交子。由于古代人口流动并不频繁,作为社会主要群体的农民并不需要远行或者大规模的商品交易,所以当时纸币主要受益者是商人群体;而金属货币更保值,受多数农民青睐,但是经济发展对货币便捷性和供应量的要求是金属货币无法满足的,且宋朝推崇“义利并重”,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宋朝统治者不得不推动纸币的流通,对于纸币的管理,宋代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备的制度,设立专门管理的机构“交子务”,宋代法律对交子的面值、印制机构、使用方式、防伪等进行了规定,纸币管理制度翔实与金属货币相差无几,国家享有纸币和金属货币的绝对垄断权。

——摘编自郭芳芳《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进及启示》

材料二 明隆庆元年(1567年)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这条法令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白银作カ合法货币这一时期,政府大量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人头科,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除了在苏、松、嘉地区征收本色米,以供京师漕粮四百万石外,全国各行省所属各府州县之从全部由漕粮变征银,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加上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极大地推动了对外贸易,使中国市场得以与世界市场接轨,中国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周游,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以丝织品最受欢迎,从而刺激了苏杭地区传统的丝织业发展。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交子的特点和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