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货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

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的必然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国家的分配来满足,而不是通过市场的消费来满足。……生活消费用品经常匮乏。以市场为取向的中国经济改革带来了中国的消费革命,这场革命的重要标志是消费者自主地位的确立。消费者改变了过去被动地接受国家分配消费品的状况,而是更多地按照个人的情况主动地加以选择。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消费品和服务大大丰富,……给消费品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

——周中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消费伦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代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表明明清末消费市场出现了什么现象?它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出现“消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
2019-08-1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游人、举子等纷纷拥向京师,于是,兼具食宿、会友、洽谈生意等多种功能的会馆,遂在京城应运而生;它具有补充旅馆的作用。会馆主要供各地文武举子来省和进京应试而设,同时也接待来京的各地商人。乾隆年间,北京会馆共计182处,到光绪年间,已发展到近400所。会馆的社会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封建文化的传播上,其次,它还是中国烹饪技术的传播场所,到清末,会馆又成了当时进步人士的政治集会场所,如北京的粤中会馆,是1895年成立的主张变法维新的强学会会址;粤东会馆是1898年成立的保国会会址。

——摘编自王淑良《中国旅游史》(有改动)

材料二铁路时代的来临促进了许多欧洲国家和其他国家酒店业的发展,引发了市中心宾馆建设。铁路公司也是酒店建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酒店因此很快进入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纽约、伦敦和爱丁堡。英国工业革命后。一些新思潮被引进到饭店业。1750- 1825年间,英国的饭店赢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声誉。尤其是在伦敦,那儿的客栈老板们陆续增加了一些服务项目,并努力使客栈保持清洁,这些举措迎合了旅客们的口味。道路的延伸也将这些源于大都市的新思想和新做法带给了乡村酒店的老板们。 1780- 1825年间,英国的饭店发展达到了高峰。

——摘编自彭顺生《世界旅游发展史》(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会馆建设的特点并简析会馆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西旅游设施建设背景的异同。
2021-03-17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忽必烈汗不断建造适于远航的大船,便于装载重负荷的货物,还修建港口,供货物搬运。蒙古人推广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学会制作精密的航海图。从中国南方的刺桐港(泉州)到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线路成为远东和中东的主要航线。

——《元朝经济史》


材料二 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在市镇上,最有势力的是那些牙行一——花行(棉花牙行)、布行、丝行、绸行、米行等,以及仰食于牙行的领投业(领头业,中介掮客),脚行脚夫(搬运业),还有从事打行(打降)、白赖(白拉)的市井流氓。其次就是沿着大街小巷开设的数以百计的各行各业的店铺,他们与牙行一起形成由老板与伙计组成的商人群体,即所谓坐贾。此外还有行商,即从全国各地来此贩买丝绸、棉布、粮食等商品的客商,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商帮与会馆聚集起来的商人群体。再次是各种作坊——机坊、炼坊、染坊、踹坊以及其他手工业作坊,由作坊主与雇工构成的工人群体。当然也有聚居于此的士夫夫,以及市镇周边的亦工亦农的农业人口。

——《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海外贸易的基本状况。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市镇兴起的经济背景。
(3)据材料三提供的地图和所学知识,谈谈“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1-09-15更新 | 7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新起点调研测试历史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高产粮食类作物和一些用于市场变换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增多起来,如番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手工业中,治铁、棉纺、丝织、陶瓷等行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些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不是供自己消费。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959年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下降,粮食供应种类减少,肉类、白糖、麻酱、香烟、火柴、煤、柴等日用品陆续发票供应,城市每户有户口本、粮食本、副食品本、煤本等各种本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变化的普遍性是近代以来所没有过的,变化直接源自于市场经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今天我国轻工业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市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在美国似乎已不大现实了。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代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消费市场出现的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对近代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20-11-1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2018年12月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题
6 . 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紫,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摘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材料三   


1985年与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途径。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41—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
2020-10-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19年冬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唐宋时期,我国商业获得了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越官府廨垣及坊市垣篱者,杖七十,侵坏者亦如是。

——《唐律疏议》卷8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南宋《梦粱录》

材料二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大唐六典》卷20《太府寺》

(公元965年宋太祖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唐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8 . 城市变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宋之际,城市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至明清,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然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古老的中国无奈地错失了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于两市中央设立市署、平准署。两署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市场,诸如定时交易,“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规定市场,安排行业区范,使之遵守市场制度。

——摘编自宋英《唐长安城的工商业市场》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洗脸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经济有哪些变化?

材料二 唐宋以来,商业发达,地区往来较多,交易数额越来越大,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公斤,买一匹布值两万铁钱,约重五百斤,要用车载。北宋初,四川专用铁钱,故纸币首创于四川绝非偶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宋开国(960年)后,四川初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褚券,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呈现出自由发行的特征。

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在各地设分铺,一律使用铜版印刷。呈现出联合特征。

遇有富商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能兑现,引起争讼,由政府出面干涉。至仁宗(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官办交子的形制、版面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上、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回答北宋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交子”形成过程。指出“交子”发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历史的转折时刻出现在1492年.明廷下令“闭关锁国”,沿海人民从此不得与来华的番船发生任何交通、贸易行为。第二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铁桶阵(对外)和散沙术(对内)是明清治国者的两大法宝.要把天下打成散沙,在经济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在14世纪的中国江南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孺老小都从事纺织,全家动手,机声不休,通宵达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受阻的主要原因。
9 . 市镇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下面, 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杭州为中心, 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 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 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 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朗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市镇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20-09-11更新 | 1282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高新区泰山国际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擢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多,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创松,一遇淫霖,土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中国汉代至宋代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朝贡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明清时期美洲作物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