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商时期,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黍、稷。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关中农业区和关东农业区是全国的主要农业区……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是京畿之地,加上政府又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地……靖康之乱后,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碾压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则成为全国最主要粮食输出地。湖广省在明中叶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称……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肥沃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等地,粮食产量下降。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转型成为粮食主产区。

材料二   联合国近期预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疫情下,已有多个粮食出口国采取了保护性出口禁令,给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冲击,不少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陷入“粮荒”。

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摘编自柏舟《国家人文历史》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到现代粮食主产区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全社会掀起“光盘行动”。CNN等西方媒体将中国“光盘行动”与“粮食危机”联系在一起,担心中国养不活14亿人。《印度斯坦时报》指出中国国内局势与1962年非常相似,都是因为粮食短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全球粮食危机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西方和印度媒体的看法。
2020-11-05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四地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北方军事集团割据混战,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蒙受战乱之害,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残破局面。三国孙吴境内有“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锦”。西晋时的“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毁灭性破坏,人们纷纷流徙江南。据史书记载,当时沿长江的建康、姑苏一带已是“阡陌如绣”。隋的暴政对北方社会生产的破坏无可置疑,而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的沟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两宋时期,少数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区战火蔓延。据统计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国商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要求:从时期、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和影响,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 . 经济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发展原因。

材料三



(2)依据上图,从布局、功能的角度比较唐宋都城的异同,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019-11-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A卷)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远古时期,华北丛林密布,人口稀少,薪柴供应充足。战国时期,华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即已不甚丰富,已有“宋无长木”的说法。西晋时期,木炭竟成富豪们炫富之道具。进入宋代,人口大大增长,传统燃料的蓄积量急剧减少。宋庆历四年“正月庚午,京城雪寒,诏三司减价出薪米以济之”。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宋皇降诏“风雪大寒,小民阙乏柴薪,多致冻馁,皆朕不德所至。万寿山许军民任便斫伐”。

宋代冶铁业发展迅速,以宋代华北地区两大冶铁的产量来计算,原额铁合计宋制3530674斤,今制4214354斤,合2107吨,需消耗33712~74798.5立方米木材,显然华北地区的植被状况不足以支撑长期用木炭冶炼钢铁的生产方式。宋以后北方冶铁业迅速衰落,而南方闽铁、广铁异军突起。金元以后,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急剧衰落,燃料扮演的角色也极为重要。

——摘编自赵九洲《宋代传统燃料危机问题新论》

材料二   1933年,罗斯福向国会呈交《通过开展有效的公共事业来救济失业及其它目的的议案》称:“我建议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只在这些领域开展,其工作范围限定在森林工作,防止土壤侵蚀,抗洪及相似的工作”。保护队所开展的项目主要有: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土壤资源和开展户外旅游。

森林资源保护是保护队最初开展的项目,保护林区工作主要是防止外部因素破坏森林,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为火灾。新政时期,保护队一共保护了2000万英亩林区免受害虫和树疾摧毁。

——摘编自谌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民间资源保护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华北地区传统燃料危机严重的原因。并简析燃料危机给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资源保护队对美国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启示?
2019-11-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年间,黄土高原人口已达1015万。然安史之乱关中遭叛军蹂躏,国内藩镇军阀叛服不常,境外吐蕃等民族时相攻击使得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黄河”也正式作为专名见之于史籍。在唐以后一千余年中,由于后继王朝持续放任贫民滥伐滥垦,加以战乱的破坏,终于使得黄土高原沦为生态环境恶劣,低产贫困的地区。

——摘编自朱士光《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材料二   从19世纪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连续遭受一系列天灾人祸。尤其1928—1930年大旱灾及战乱,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农民竞相廉价典押或者出卖土地,“灾荒前后的地权,往往转移甚剧,至灾后很多土地集中于地主之手”,自耕农比例由此前的80%下降到灾后的不足50%。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根据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

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畬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畬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仍有所见。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汉代至清末江淮较大水灾统计

朝代西汉
每百年次数15.223.475.7262.9

——《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

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来
南方
北方Z。X。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4)综上,就人口迁移与流动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016-10-19更新 | 241次组卷 | 2卷引用: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高三上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