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南北方户口数和赋税收入列表

北方南方
宋初人口100多万户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贡献财政收入20%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海纳信息网

材料三   


——摘编自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江南地区的耕作方式,并概括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书院地理分布特点。结合所学,概述宋元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对目前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有何认识。
2021-01-27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和乐余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漕运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重要的水上运输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材料三   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之区的绳索。……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具有的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漕运客观上引发了区域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动,促进了运河经济带的产生。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漕运在职能上的变化。
(2)比较材料二中图一、图二、图三漕运在方向上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说明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新影响。
2020-12-23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从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2020-12-1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0-1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至宋初,北方人口在连年战乱中急剧减少。而一些北人南下的集结区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于是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开发,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经济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北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只从江淮漕运数十万石米至京,太平兴国初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符时已达七百万石;南宋迁都临安,行政中心所用米也是由两浙路及江东路供给。

——摘编自林敏《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的地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两汉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粮食的来源区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7 . 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材料一   4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二   15001700年欧洲人口10万以上城市统计表

人口数1500年城市数(名称)1700年城市数(名称)
10~204个(法国巴黎,意大利的米兰、那不勒斯与威尼斯)8个(意大利罗马、威尼斯、米兰,西班牙马德里、葡萄牙里斯本等)
20~4002个(那不勒斯与荷兰阿姆特斯丹)
40万以上02个(伦敦和巴黎)

——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史》


(2)阅读材料二,归纳1500-1700年欧洲大城市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影响其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民主思想的火种被移民传入北美。五月花号公约带来契约思想,特许状带来了政府必须保卫地方特权的思想。

18世纪,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对英国自由的描绘、对法国政治黑暗的抨击,受到北美人的欢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对英国政制的研究,引起北美思想家的重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时已相当流行。

——摘编自李永清《略论美国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启蒙思想来源的特点,简述启蒙思想对18世纪北美发展历程的影响。
2021-02-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长期性、连续性、渐进性。

第二,中国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经济文化类型方面存在差异与距离,这种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犬牙交错和在时间上长期共存。

第三,中国历史发展,既要注重考虑经济因素起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强调各种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合力影响。

第四,中国历史由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创造。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某个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肯定、质疑、修正等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角度多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西汉时期的江南农业虽然与北方相比还很落后,但有进步。《氾胜之书》等农书对稻作农业经验也做了一些总结。以张仲景、华佗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家,精研医术,使江南的流行病、传染病等得到了抑制,人口自然增加率提升。汉族人民与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打破区域界限,相互融合,形成了多个居住中心。地方官员到任后,教化百姓,改进当地生产条件。汉和帝永元中,南郡太守王宠在襄阳附近修沟渠,“坡水散流,又入朱湖坡,朱湖坡亦下灌诸田”,“灌七百顷”,“白起灌溉三千顷,旁良肥美,更为沃壤也”。经过艰辛的开发历程,到东汉朝,江南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距是趋向缩小,江南地区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经济区。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连绵,中原人民“北顾而辞”,越淮渡江涌向江南。据估算,自永嘉至刘宋之际,南徙的编户齐民的约有90万户。作为“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的士族,在支持东晋、南朝政权时,为了“殖产兴利”到处“求田问舍”,“岩障千重,莫不备尽”,向临海甚至晋安一带地广人稀的地区“伐木开庭”,大规模开垦土地。他们兴修水利多利用自然河道,以减少人工成本。随着旱地作物和铁犁牛耕的大量传入,不仅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纺织业、矿冶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也都有显著发展。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三角洲地带的京口、广陵、吴郡、会稽等地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广州更是海上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赵常兴、安鲁《六朝移民与江南经济区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在原因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