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
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 .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019-01-30更新 | 6210次组卷 | 9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北省成安县一中、永年县二中高二下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3 . 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B.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
4 .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政府严厉打击民间贸易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倭患其实与日本人无关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5 .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于“海禁”政策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明清时期抑商政策的强化
②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③制约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发展
④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外贸收入
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
C.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7 .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海禁”政策 ②重农抑商 ③盐铁官营 ④夜市出现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至18世纪时,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叶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9 . 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10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乾隆二是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广州十三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