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这幅地图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研究丝绸之路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B.说明明代地图学已经比较发达
C.展示了明代已有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
D.表明明代官方已经放弃了海禁政策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渡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四: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五: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

——刘英涛《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人口众多的经济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材料五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西欧出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有何重要影响?
3 .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19-08-11更新 | 418次组卷 | 48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8高一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时期的漫画,它表明
A.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古代民间手工业受到严格的限制
C.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我国古代一直实行该项经济政策
2019-07-18更新 | 81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钢城四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二   明政府在隆庆二年(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算是正式开放了海禁……17世纪中期,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清王朝的继之而起便戛然而止了……清朝海禁从入关之初就开始了,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迁海”……康熙初年……将沿海一带的居民一律内迁数十里。

——摘编自(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三   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必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拘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
(2)明朝中后期,以制瓷业为代表的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6 . 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对以上政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防范外来入侵是该政策的重要目的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C.封关闭疆,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D.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2019-05-07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的早期中国城市,或是国家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行政中心。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多是官府衙门、宗庙祠堂。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城市有特定的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居住区、商业区等。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的宗教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中。雅典的外城比雷艾夫斯港商贾云集,是当时地中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

——摘编自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材料三   孟子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强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四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五   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757年,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1842年,十三行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材料六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是从政府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包括舰队),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机构,对殖民地进行政治统治、经济掠夺以至于贩卖奴隶、毒品的军政经合一的殖民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说明两种“理想国”产生的共同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五、六,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广州十三行的相同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设立对该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小说《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对此描写判断合理的是
A.《红楼梦》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B.政府严格控制当时的朝贡贸易
C.虚构的小说情节不具备史料价值
D.海禁政策难以在地方有效实施
9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2019-04-12更新 | 610次组卷 | 5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保康县一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