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渡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四: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五: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

——刘英涛《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人口众多的经济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材料五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西欧出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有何重要影响?
2 .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史料二南京(令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三(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归纳明清时期市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019-07-08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等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4 .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二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指出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大大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数据比较

             国别
年份
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产值37.89.4510.16.5100%
出口贸易15.26.912.26.4100%
黄金外汇储备15.55.214.66.3100%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格局呈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五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0%的进口附加税。这项措施将使共同市场对美国的出口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对此,西欧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的建议

——西北大学编《世界现代史》

(4)材料五反映了美国与西欧同盟国之间在经济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材料四、五反映的经济状况对美国与西欧、日本的政治关系以及世界政治格局有什么影响?

2017-09-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升学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材料三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特固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乃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使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粱廷楠《奥海关志》卷13
(2)结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清政府外交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 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十三行是1685年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外贸商行,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海外贸易。1842年,贸易特权被取消,1856年,十三行毁于大火。
(3)据材料四,东印度公司和十三行这两个外贸公司都在19世纪中期消失,为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
7 . 回顾历史,启迪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市建甚盛,列市如栉,酒炉楼阁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多少,一日可尽。”

﹣﹣宋范成大《吴船录》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判断“南市”的类型,并概括宋代“市”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试着选择一种观点进行阐述:
①17、18世纪中国“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请以“海禁”政策的影响为例加以说明。
②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将中国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请以明清时期经济、思想领域出现的新状况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此时,刚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民,又迎来了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浪潮。面临着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在这个关键时期,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加速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使中国尽快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是邓小平费尽心力考虑的大问题。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青年学者论丛》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为“抓住机遇”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做出该决策的会议。根据材料三,简析做出这一决策的现实原因。
2020-07-2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 、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
——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何种海外贸易政策,并分析其经济根源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黄宗羲为何会提出此种观点?
(3)据材料三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一经济政策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时期政府实行贸易的双轨制度,将贸易分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明初政府颁布禁令:“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原因是政府考虑到沿海居民的胡作非为,“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者居十七”。但官方的“朝贡贸易”却十分兴盛,“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前来朝贡的国家有十多个,如暹罗、占城、扶桑、琉球、朝鲜等。每次使团前来带来的都是该国的贵重礼物,但因生产力落后,“进贡之物,大都草率不堪,甚者尤极不堪,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明朝采取“厚往薄来”的原则,回赠的物品价值往往超过对方数倍。

——摘编自李凤琼、秦超超《明朝与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迅速恢复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央贸易部召开了一系列有关出口的全国性专业会议,如丝绸会议、茶叶会议、钨锡会议等,研究大宗出口产品的产销情况,通报国际行情,制订1950年出口计划和具体的保证措施。促进了1950年度出口的恢复和发展,基本达到了或超过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同时,贸易部还召开了全国进口会议,专门讨论民用品的进口问题。根据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既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的局面,又根据国内的需要掌握进口。为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外贸,政府在大力发展国营对外贸易的同时,还注意发挥当时占较大比重的私营外贸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作用,实现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