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后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独口通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郑成功集团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一支抗清武装力量,后又联合西南地区抗清名将李定国部,与清军展开了持久拉锯战,给清朝以沉重打击。为了切断抗清势力与沿海地区人民的联系,稳定政权,清廷不得不延续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廷下令严禁沿海省份片帆入海,违者置重典。翌年,再颁《禁海令》。

——摘编自兰延超《清代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材料二   清政府的海禁政策虽然在清初起到一定的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平定三藩与台湾之后,禁海抑商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陷入了深渊,错失了利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机遇。

——摘编自王泽亚《清代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海禁实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集。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指出材料二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2020-07-1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实录》

材料二   顺治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禁海令。顺治十八年的禁海令写道∶“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监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编自《台湾外记》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3年,清朝政府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人来华通商口岸。1717年,康熙以防范西方各国可能对中国侵略为由,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来华,禁止中国商人前往贸易。1757年,清朝政府决定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个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随后,又设立了公行,兼有外交和商务两重任务的半官方机构。此外,清政府还在广州设立商馆,制定对外商的防范措施,并对国内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严加限制,如严禁粮食、五金、硝磺等出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表2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变化大事记

时间事件
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此后不断修改完善,为此还引发了与海上强国荷兰的战争。
1690、1693年征收进口商品附加税,开启了关税壁垒不断增高的进程,多数进口商品关税从5%增加到20%—25%。
1815年英国议会颁行“谷物法”,严格限制外国谷物进口。
1839年在伦敦成立了全国性的反谷物法同盟。
1841年英国保守党领导人皮尔出任首相,取消和降低了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全部废除了出口税,自由贸易占据上风。
1846年废除《谷物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公开宣布“所有民族之间的贸易必须享受完全的自由”。
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并确立了自由贸易原则。

—据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贸易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贸易政策发生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