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0 道试题
1 .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2019-01-30更新 | 3422次组卷 | 52卷引用:湖北省钢城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富国强兵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3 . 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货币需求的强烈刺激下,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也从防止货币流失转向白银货币引进。隆庆元年(1567)明朝开放海禁,开始大规模对海外贸易征税。这表明当时明朝
A.经济日益融入世界市场
B.经济开始走向全面开放
C.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D.自然经济的优势充分发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二十一年,“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这一举措
A.禁止权贵在海外贸易中与政府争利
B.反映了元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表明对外贸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促进了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的规范
6 . 据《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材料的主张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抗清斗争
C.禁止民间进行对外贸易
D.表明明初的海禁政策面临挑战
7 . 阅读下列图片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明朝前中期,与蒙古的朝贡贸易规模有限,时开时停,无法满足蒙古对农业、手工业产品的迫切需要。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平友好关系的发展可以前来自由交易。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朝贡贸易与明蒙关系

材料四: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2019-01-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人物观点
1848年徐继畬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瀛寰志略》

1872年李鸿章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1888年康有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上清帝第一书》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B.明朝对西方文明实行兼容并包、吸收改造
C.满洲文明落后、固步自封
D.列强入侵,阻碍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海外贸易对沿海居民乃至中国社会的有益之处。

(2)材料二体现出国家实行的是什么政策?你怎么评价这一政策?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