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租佃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某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时期某地区农村佃农佃种土地平均不过1亩40步左右,“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藉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两者相须,方能存立。”该史料反映的是(     
A.周朝的井田制B.汉朝的庄园制
C.唐朝的均田制D.宋朝的租佃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史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州民户,……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记载表明北宋初期(     
①出现土地租佃契约关系   ②门第观念开始逐渐淡化
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④政府行政能力显著下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9-0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嘉庆《增城县志》记载,在永佃制下,佃田“以永远为期,硗瘠之土,一经承佃,辄不惜工费以渔利,而田主莫能去其盈”。这说明永佃制
A.为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奠基B.推动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C.不利于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巩固D.加速荒芜土地资源的开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江阴县志》记载,其佃人之田,视同己业,或筑为场圃,或构以屋庐,或作之坟墓其上,皆自专之,业主不得与问焉。老则以分之子,贫则以之卖于人,而谓之榷。榷得之财,谓之上岸钱。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流转频繁B.土地所有权性质有所变化
C.土地传承方式多样D.政府注意规范租佃关系
2022-05-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恳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B.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如表材料是不同史籍中有关汉朝社会状况的历史记载,四则记载都反映出汉朝
史籍记载
《汉书·食货志》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假亦谓贫人赁富人之田也)
《汉书·孙宝传》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
《汉书·陈汤传》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后汉书·郑玄传》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植,以娱朝夕。

A.生产技术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存在C.阶级矛盾的激化D.田庄势力的强大
2022-04-13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明中期以前,地主常要求佃农承担差役,遇灾不免租,缴纳一笔抵押金,甚至礼钱。明后期,各地佃户采取“抗租”“霸田”等形式与地主斗争,还出现了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等记载。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租地农民数量减少
C.弃农经商现象普遍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佃农转化为国家固定税户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宋会要辑稿·实货》记载:佃客只要在每年收获之后,交清地租,就可以和地主商量去留。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官申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政府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消除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材料二 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佣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

材料三 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限制,田庄主不可避免地会对田庄内的宾客、徒附和奴隶进行剥削。同时,由于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田庄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如《后汉书·酷吏·李章传》记载:“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汉末董卓在郿筑坞,高厚七丈,周围一里一百步“积谷为三十年储”,号曰“万岁坞”。“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毂纨素奇玩,积如丘山。”董卓认为有了郿坞,“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董卓传》)。再者东汉时期的豪族在田庄中隐瞒大量田产和劳动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不是作为赋税纳入国库,而是作为地租被田庄主所攫取,影响国家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使得东汉封建经济的发展不是像西汉那样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定”。

——杜庆余《论汉代田庄的历史地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与材料三体现的经济现象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田庄经济的危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