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2020-01-09更新 | 4982次组卷 | 59卷引用: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2 .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首先是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探索,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材料三   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商路及商业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归纳殖民者的罪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事实证明,朝贡社会不能容忍那些可能引起重大进步的技术创新。他们拥有充足的人力:自由民、农奴或奴隶,相对于研制新型机器来说,使用人力劳动更加廉价。朝贡社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也缺乏进行此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意愿,精英人士把从事此类活动视为有失身份。他们研究天文学,预测日食和月食,但连独轮小车都发明不出来,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装置,使人力和畜力的劳动效率实现成倍增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0-02-05更新 | 70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海洋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时间事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强调荷兰人有权利航行到东印度进行贸易,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2年西班牙政府将《论海洋自由》列为禁书。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1635年英国塞尔登出版了《闭海论》,强调英国君主有权领有围绕英国四周的海洋。

——摘编自白佳玉《论海洋自由理论的来源与挑战》


依据材料概括17世纪各国关于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海外的领地迅速被欧化,殖民地结构在亚洲和非洲得以建立。其间开始工业化的几个国家很快就相互争夺市场,剩余资本又致使各强国去寻找殖民地作为投资场所,这些海外投资场所多半是非白人的、相对不稳定的国家。机器用的工业化的原料——黄麻、橡胶、石油和各种金属——大多来自世界“未开化”的地区。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和智力心理上的因素的最后结果是导致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攫取。

1871—1900年列强攫取的土地和人口数量

国家增加的土地(万平方英里)增加的人口(万人)
英国4256600
法国3502600
德国1001300
俄国50650
比利时90850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工业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增长。这一长期的繁荣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如技术的革新、大战期间遭忽视的需求以及巨大的军事购买力,一些跨国公司充当了全球经济扩张的先锋。但是一个根本性的弱点是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却缺乏全球性消费。这种不平衡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价格不成比例的下降和它们所负担的沉重的外债而变得更加严重。所有工业国的三分之一的出口物都已流向第三世界,所以第三世界进口额的减少迅速增加了第一世界的失业人数,失业率又转而引起了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些经济数据驱散了人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信心和愉快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推动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长期繁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根本性弱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2018-07-05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第08天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二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氨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018-06-09更新 | 7909次组卷 | 45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娄底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前期,国家实行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商人沦为非法的私商。隆庆元年(1567年)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以后,中国才正式形成合法的民间海外贸易商人。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主要掌握在闽广商人手里”。史载,广东“民之贾十三,而官之贾十七……近而广之十郡,远而东西二洋,无不有也”。……以伦敦公会大商人为主的英国特许贸易商人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外贸易商人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1500年他们控制了英国出口贸易量的一半,到16世纪中叶甚至达到90。但是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学徒法案》(153年颁布)的实施,来自绅士、骑士、贵族以及农民等各个阶层的人员都参与了英国海外贸易。

——摘编自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

材料二   1903年3月,上海绅商集会反对俄国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即曾公开表示“我辈同为国民,休戚与共”,应“合心协力,团结一气”。不仅如此,当时的商人已不再拘泥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定位,他们将自己誉为社会的中坚,自豪地表示:“今日实业之世界,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有的声称:“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有的指出:“追文明进步,出产丰富,器用繁多,万国交通,因利生利。而商人居中控御,握一国之财政权,而农、工之有大销场,政界之有大举动,遂悉唯商人是赖。”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思想观念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特征,分析19世纪末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