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25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由“咖啡热”到“下午茶”,英国大众流行饮品的变化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后,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了极大欢迎,英国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材料二   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进入18世纪后,“下午茶”在英国流行起来。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伦斯(18851930年)是英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中往往带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经历。其代表作《彩虹》(1915年)中,厄秀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起初,她认为大学是一块神奇土地,与肮脏的工业城镇不同。令厄秀拉失望的是,"这儿的女生们整天叽叽喳喳、喋喋不休,很神经质。……男生个个都是粗卑笨拙。"更糟的是,大学不过"是个学徒作坊,人们来这儿是为了武装自己,以后能多赚钱。"大学成为狭小、杂乱的工厂实验室,学生们在这里购买考试所需设备,教授们则提供可被利用的商品。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完全为商业服务。

——摘编自潘洁《劳伦斯对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的批判》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08更新 | 30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91年,美国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他驳斥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禁止进口来保护国内刚起步的制造业。南北战争期间及之后,林肯的经济顾问亨利凯里继承并发扬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并把自己的经济政策纲领命名为“美国体系”,以显著区分于宣扬自由贸易主义的“英国体系”,即通过高关税、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保护本国纺织、钢铁等支柱工业,同时注重差别关税,对本国不生产的咖啡与茶叶等进口产品予免税或减税。

美、英两国早期发展阶段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率(加权平均数)

国家1820年1875年1913年1925年1931年
美国40%45%44%37%48%
英国59%0005%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也进行了限制,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3年,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再次强调,“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的痕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57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大陆基本上被消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雇工大户”形式出现的私营经济在中国的大地上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针对这种情况,1987年党中央提出了“补充论”,“对于雇工人数超过限度的私人企业,也应当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除弊,逐步引导”。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平等论”,即法律上平等保护和经济上平等竞争。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获得了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待遇。

——摘编自李海涛《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英崛起过程中实施的不同经济政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阶段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史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要崛起为大国并持久保持大国地位,只能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观点二杰出领袖不仅在崛起之初对推进社会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崛起过程中对于扫除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在确保持久繁荣稳定的制度建设上,领袖的率先垂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观点三经济增长,确切地说是一个国家社会内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该国的制度建设

——摘编自阮建平《大国强盛与领袖意志——大国崛起领袖因素透析》等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2-0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1867年出台的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利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同时还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厂主疏于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先后通过多个决议案,在经济斗争、职工运动、罢工战术、失业问题、劳工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5年成立,会员人数迅速提升。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劳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

——摘编自饶水利《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厂法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出台的背景。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8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是“以最残酷的暴力方式进行赤裸裸的劫掠”,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矿山,葡萄牙人在亚洲进行欺诈性的贸易,英国人则从事贩卖黑奴的勾当。这一时期,北美沦为英、法的殖民地,拉美则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征服,而亚洲则仅有若干沿海据点被占领,广大内地暂时还没有遭到殖民侵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英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打开了一个又一个封闭国家的大门。英国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畅销世界,北美和印度的棉花则大量出口到英国。此时,原本大体独立的亚洲成为欧洲列强侵略的主要对象,印度完全为英国所征服,东南亚大半沦为殖民地,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欧洲殖民扩张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对外殖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06更新 | 558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概括地讲,在1914年之前,欧洲经济的伟大在于它创建了一个体系,依靠它,工业化的欧洲能够取得数量庞大的进口物资供它本身消耗,并且有足够的支付能力。除了俄国、奥匈帝国和巴尔干国家以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在进口,且无一不超过出口。19世纪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情况。在20世纪刚开始时,大不列颠与欧洲工业化国家一道成了贸易逆差国,用美元计算几乎是每年20亿(美元在当时的购买力远比后来多)。欧洲内部地带进口的货物,不但包括它的工业所需原料,还有它的人民所需要的食物和奢侈品。欧洲用工业品来支付大部分进口,但不是全部。欧洲工业国对外国人的货运与保险,借钱和投资所得都提供外汇。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对付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危险,世界各地的人都求助于保险业,这给出售保险业务带来相当的利润。各国政府或商业机构向欧洲借钱,为此支付的利息,又使外国货币落入欧洲国家,从而使一部分入超得到了填补。其实,这种把钱借给外国人的做法,只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现象——资本输出的一部分罢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


阅读材料,围绕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的对外经贸关系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2-03-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临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也是一部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罪恶历史。以下材料是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中的两则案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一个名叫葛莱格的英国商人在曼彻斯特附近的玻琳河畔建造了一个小型棉纺厂。工厂配备了最新发明的水力纺织机,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他的亲戚——妻子在利物浦的家族从牙买加和巴西买来的;为了从亚洲人手上把生意抢过来,他千方百计改进生产技术,愿意尝试最新的机器;而产品的消费市场也颇为“全球”:一部分迎合欧洲大陆的消费者;另一部分通过妻子的家族去往非洲西海岸,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或者到迭多米尼加岛,衣被他自己的家族在那里蓄养的黑奴。

材料二   1833年,刚满十岁的爱伦·胡通,已经在棉纺织厂工作了两年,是个熟练手了。她母亲继续让她去工厂工作挣工资。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工厂,晚上八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一旦没有跟上快速运转的机器,接上纱线的断头,她就要被鞭打,爱伦平均一周被工厂监管鞭打两次,直到她的头伤痕累累,甚至被罚在脖子上挂上铁制重物,一遍一遍地爬楼梯。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现象?为什么说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主日学校运动英国的“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因只在星期日上课而得名,主要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是一种通常为贫民儿童提供教育的慈善学校,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教学内容以宗教道德教育为主,读、写、算等世俗教育为辅。

1780年,英国报界商人罗伯特雷克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主日学校,在其大力宣传下,主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各宗教教派、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甚至政府都参与其中,主日学校很快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到十九世纪中期,其规模达到顶峰。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伴随义务教育逐渐普及,主日学校日渐衰落。由于主日学校兴起后发展迅速,其数量之大、注册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英国教育史上都绝无仅有,所以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主日学校运动。

——摘编自陈翠翠《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主日学校运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