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下图为史学家科林·弗林特绘制的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第一周期的殖民扩张带来世界市场的形成B.第二周期的殖民扩张与自由主义盛行有关
C.第一周期的殖民收缩主要受亚洲觉醒影响D.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推动第二周期的收缩
2023-02-10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2 . 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达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电报业迅速普及世界各地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
C.英国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D.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2022-03-19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南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图是英国1700至1959年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城市人口比重(%)
A.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20世纪初期发展最为迅速
B.19世纪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程迅速发展
C.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迅速
D.英国大量向海外移民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口压力下,英国出现了能源危机(木材短缺)和棉布危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还有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水力资源、煤矿资源、银行信贷系统,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展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引自《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材料三

年份名称内容
1601《济贫法》修正案建立了为贫困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城市公共卫生法》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975年实施
1866《城市环境卫生法》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城市规划法》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工业分布法》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新城法》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城镇发展法》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3)材料三呈现的是1601年至1952年英国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过程,请对这一过程进行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化、近代化是一个极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对这个历史进程作整体性的概括与总结,其中关键性的问题有如下三个方面

考查视角解读
关于历史时机的问题近代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有利于工业化准备和开展的历史时机。
第一次出现于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
第二次有利历史时机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之后。
第三次有利历史时机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
关于力度的问题对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实行结构性的变革与改建,是保证工业化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而且其本身也就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的结构性变革与改建应着眼于它的实效,而实效又取决于变革时的力度。凡提出的变革目标和变革所获得的广度、深度,速度,是与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和发展要求相符合的,其力度便是适度的和有效的。
关于合力的问题当一国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低水平时,自然不能为历史的运动提供必需的启动力与持续力,也就不能把握好历史的时机和力度。反之,情况则会完全不同。因此,采用多角度、多因素和较长时段的综合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历史力量或相互抵消、牵制,或相互补充、促进而形成的合力状况,应成为研究各国内向发展的基本手段和出发点。

——据周友光《论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内向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考查视角,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6 . 劳动中的人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问世。他认为所有这些简化和便利了工作的机械发明,本质上是源于分工。约翰·温奇库姆建立了一个作坊(1564年),200名织工集中在一间又长又宽的屋子里,使用200架织机,200名学徒帮忙,100名妇女梳理羊毛,200名少女运转线杆的纺车。捡选羊毛的工作由150名儿童来完成。呢绒一经织成,即交到50名剪毛工人和80名整理工人手里。这个作坊还有一个雇佣20名工人的漂洗作坊和一个雇佣40名工人的染坊。监督者的作用就是使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合理化”。这一过程包括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想方设法去考核每一单位的投入产出,以及如何有效的进行要素组合,其结果是鼓励了技术创新,导致了组织创新。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福雷德里克·泰勒出生于宾州的一个富裕家庭,其“科学管理”方法出现在美国不是偶然的。他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工序,然后对每一个工序中工人的劳动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进而根据专门化的原则设计工人的动作和机器的功能。智力被驱逐出了车间和工厂,在那儿只留下没有大脑的臂膀和适应钢铁装置的肌肉装置。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尽管泰勒制受到劳工组织的反对,但是仍然被迅速推广开来。

材料三   1979年,全世界有1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3000台在美国,法国有150台。“合并者”是一种焊接机器人,它样子像一只螳螂。它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他腾空机器,而后归位,为下一个汽车做准备、它一小时能经手110辆汽车,它永不疲劳,它永不抗议,它永不缺勤……当然,它也不买车……

——叙述者为一名法国汽车制造厂的工人


请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劳动中的人”的变化进行解读。
2022-04-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如图是《中国、美国和德国制造业占世界份额对比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1750年中国制造业的领先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B.1860年美国制造业发展的原因是垄断组织的建立
C.1900年德国制造业发展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D.1900年中国制造业落后是因为没有采用机器生产
2021-06-0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走向整体联系的过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   莱特兄弟试飞     贝尔发明的早期电话 爱迪生发的电报机

材料四: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2)材料三所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世界市场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1-08-25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郫县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1884—1900年,欧洲列强在非洲侵占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领土和人口的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侵占土地(万平方英里)人口(万)
英国3705700
法国3603650
德国1001470
比利时903000
葡萄牙80900

A.西方各国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商品输出
B.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
C.德国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侵占领土最多
D.葡萄牙在柏林会议上提出了“有效占领”原则
2021-04-25更新 | 63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2021学年同步课堂帮帮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0 . 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达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材料信息有误当时无电报B.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
C.英国当时以商品输出为主D.科技推动世界市场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