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7 年,英国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交一份请愿书,提出年满 21岁精神正常的男子都应有普选权,废 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拉开了宪章运动的序幕。 1848 年示威活动有 500 万人署名请愿。 1867 年,英国议 会通过改革法案,授予100万城市工人选举权。 在争取提高工资和缩减工时的斗争中,工人们发现团结就是力量,工会比选举权更可贵,1871 年组建工会的权利被法律认可,之后罢工权利也被法律承认,工会获得了许多成功,工 人工资不断上涨,工时得以缩短。 20 世纪初工党组建,其在议会中代表工会的利益,劳动者成为政治上一个重要力 量。 英国议会中两个大党为了获得工人阶级的选票,通过了许多帮助工人及其家属的法律,这使工人获得更多的 经济保障。

——摘编自《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人阶级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产生的影响。
2020-05-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文科综合冲刺卷1(全国卷Ⅱ)历史试题
2 .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农奴制存在阻碍俄国经济发展
C.英国丧失了贸易的优势地位D.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
2020-05-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三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再度恢复单数,不料到了20世纪末,英文报刊又逐渐将“civilization”用作复数。对“civilization”各阶段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下列分析哪项比较符合事实
A.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迫使西方人承认多元文明
B.19世纪前世界各地区文明都是同样的农耕文明
C.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推动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D.20世纪初资本主义文明一统天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所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


——据梁立明、陈立新《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信息,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认为应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依据研究出的“标准操作方法”制定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制;实行职能式管理等。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
A.不利于缓解劳资双方矛盾B.使工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C.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D.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7 . 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英国仅1.3倍,法国为1.6倍。1870~1913年,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为6%,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是
A.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B.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
C.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D.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风险不断增加。欧美国家在动物及动物产品方面制定了包括各种规程、标准、手册、指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实行立法、管理、执行分离。美国根据专家风险报告分析,对于进口可能对本国产生冲击的产品,在境外建立了三层疫情防御体系,规定只能在洛杉矶、迈阿密等口岸进行检疫交易,并制定了猪、牛、羊、马等主要动物档案和溯源体制,未注册的不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如英国种猪养殖由养猪协会统一注册,提供系谱认证。在澳大利亚,还实行分类管理,如一类疾病完全由政府资助,二类疾病80%由政府资助等。

——摘编自营顺仙《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进出境动物检疫肩负防控外来动物疫病传入的重任,或早起源于1903年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铁路兽医检疫处,对来自沙俄的各种肉类食品进行检疫工作。1913年,英国为防止牛羊疫病的传入,禁止病畜皮毛的进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检疫要求。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使其经营的产品顺利地出口到英国,聘请了英国的兽医流得洛克在上海做出口肉类检验,并签发兽医卫生证书。1922年,英国又以中国无国家兽医检查机关为由,禁止中国的肉类出口。在国外压力和国内商人的强烈要求下,当时政府筹备设立“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所”,并于1927年制定公布了《毛革肉类出口检查条例》,同时限制了染有炭痘病菌的肉类出口

——摘编自张海确《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费用高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来动物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有效抵御疫情蔓延、预防外来有害动物入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林祥梅《外来动物疫病》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防控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外来动物疫病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我国健全外来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制度创新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新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基本上是无约束的,一些新的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出现,使这种无约束状态更加混乱。这种混乱表现为市场行为的掠夺性和投机欺诈性。当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以后,对竞争的有序化提出了要求。竞争有序化主要是限制过度竞争,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建立竞争规则,保护合法竞争、平等竞争。竞争有序化是市场向成熟阶段推进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市场竞争秩序”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0-01-17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C.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2019-10-07更新 | 2225次组卷 | 3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临川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文科选择题训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