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轴。



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轴中提取一条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线索清晰,史实准确。)
2019-12-0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新校区2019年高三上期阶段性测验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要简单介绍西方历史学编撰方面有过怎样的过程和变化,首先当然会提到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我们现在都知道兰克学派,兰克提出了科学的历史学概念,认为历史和科学一样,应该有许多规则和规律,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撰写历史。但是兰克历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很强调民族国家,就是以民族国家的历史作为主题来撰写历史,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应该如此。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线的历史学,采用的是一种纵向的叙事方式。从公元前多少年开始,写到公元后多少年,再到中古时期和近代,基本上是这样的叙述。这类以民族国家为主线的历史学的编撰方式,在整个西方历史学界有很强大的势力,也有很悠久的传统。

20世纪后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1880—1936)、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他们试图抛弃以民族国家为主线来撰写历史的这种做法,出现了文明史、文化史等新的历史学撰写方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纵向的历史书写方式,仍然是以时间顺序写的。比如说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他是一个文明接着一个文明写的。所以尽管他们和兰克以民族国家为主线写作历史的方法有所区别,但在梳理历史条理的时候,还是存在纵向写作这个共同特点。

当然,20世纪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历史学派,比如法国的年鉴学派等等,各有特点。但像麦克尼尔这样一批历史学家的出现,创作了一批新的历史学著作,与刚才提到的那些写作方式有很大区别,那就是横向的写作方式。纵向的写作方式,在以民族国家为主线的历史之间,或是在文明与文明之间总会留有空白区,而这块空白区的历史是表现不出来的,导致遗漏了很多信息。就像我们看宇宙空间有的一个个星体,有恒星、行星、卫星,以及人造卫星、飞船等,这些实体的星球之间存在不存在东西?其实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要研究天文学,我们只研究某个行星,只研究某个卫星,就不足以展现宇宙的全貌。

横向写作试图用一种横向的方式观察人类,比如观察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横向的联系、互动等。如果我们看习惯了传统的历史书,会觉得它们写得有条有理,线索非常清晰,似乎一看就知道这个国家是怎样,那个国家是怎样。

                            ——北京大学历史系     钱乘旦《全球史是从麦克尼尔开始的吗》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标题,谈谈历史写作方式的大致种类以及各个种类的特点,说出你认可的方式和原因。要求题目与内容关联紧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19-08-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世界局势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他们欧洲血统的美洲兄弟也统治了美洲.……三个历史进程一一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一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和欧裔美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50-1914年世界局势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对其形成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在美苏冷战的大格局下,世界文明围绕着冲突与发展两条线索展开。就冲突而言,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虽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但是双方在势力交错的敏感地带还是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危机.……发展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线索。西方国家走上了从复兴到发展的道路,而苏联阵营里的国家则从追随苏联的体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赵立行《欧洲文明史讲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格局下世界局势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发展”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简要说明你从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轴。



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轴中提取两条世界近现代史发展的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要求:线索清晰,史实准确。)
2019-12-05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作为发展主线的历史观在国内史学界兴起,并格外引人注目。一些学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分期应该有世界意义的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为主要依据。由于对历史发展线索有了新的认识,便有了新的世界近代史分期法————“19世纪说”。他们指出,19世纪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完整的过渡期,所以应被看做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在具体分析整个世界在19世纪使如何进入近代史阶段时,这种观点又提出了“相对上限”的概念,即那些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新旧两个时代区分开,但又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上限。世界近代的相对上限在19世纪内共有三个:初步到来、基本到来、完全到来。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19世纪说”的相对上限之一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论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10-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荷兰工商业最发达时,资本积累高于欧洲各国的总和,对外投资是英国的15倍还多,荷兰的衰落首先表现在海军的废弛。因政治制度的缺陷,海军建设缺乏资金,海军将领退役成风,回家坐享退休金,眼看着军舰在港口腐烂,海军的荒废是荷兰的自杀行为。金融大国使全民都成为食利阶层、享乐成风,不思进取,经商和冒险都受到鄙视。18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振兴的时代,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荷兰人手足无措、无可奈何地让位于更有活力的民族。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经典力学。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工厂正式投入使用。

1787年,美国宪法颁布,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1860年,工业产量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三。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894年,工业生产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生产量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一半。

1898年,美国领土面积达93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整个欧洲。

1910年,殖民地面积英国排世界第一,美国排世界第四。

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

1914年,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线生产方法。

1937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2.5%,美国占41.4%。

1944年,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45年,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总部设在华盛顿。

1948年,英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占11.7%,美国占56.4%。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2)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而时序是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反映出历史事物演变交替的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国家概述其崛起的重要步骤及其内在联系。

(3)综上,你认为影响国家兴衰的因素有哪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了,因为政策与制度改变了。如果你想给一个青少年解释“大分流”,别去谈僵化的政策与制度。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背后又有哪些复杂的历史线索,我提出了6大“致命程序”,这听起来似乎更有吸引力——分别是竞争、科学革命、产权、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和工作伦理。我希望表达的是,这6个与政策、制度有关的“程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框架,保障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让东西方之间渐行渐远。
第一,竞争。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去集权化,给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契机;第二,科学革命。学习、理解并且最终改造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并让西方国家获得了军事优势;第三,产权。法律制度意味着保护私有者,同时解决他们的争议,为代议政府的稳定框架奠定了基础;第四,现代医学。科学的这一个分支改善了西方社会的健康状况与寿命期望,日后还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第五,消费社会。这种物质生活的模式使得生产与消费扮演了重要的经济角色,是工业革命得以持续的因素之一;第六,工作伦理。一旦社会出现不稳定,从基督教演变出来的道德架构与行为范式,是最好的黏合剂。这6个程序对于“大分流”的解释,要强过经验主义、地理、国家文化以及种族的解释。
材料二 “大分流”在我们的时代终结了。美国与中国的人均收入比例从最初的22比1变成了4比1,类似的情况也在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身上发生。与此同时,“再次大合流”(GreatRe-convergence)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致命程序”下载到自己国家与社会的系统之中,因此就有了出色的表现。相反,恰在这个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删除这些程序,进而导致功能退化。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大分流’在我们时代终结了”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