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工.此后,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区兴办了近代工业,即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增值情况(单位:万元)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大力保护和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53年,根据形势的变化,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摘编自邱守群《中国共产党对荣氏家族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并归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地域分布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该时期发展最快的两个工业部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16世纪,儒家传统的“重农轻商”的价值观开始松动,因为这一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开疆辟土,从而对传统的儒家价值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商人不再仅仅对士的价值体系一味地“附庸风雅”,而是通过所谓的士商“异业同道”,使儒家的“道”获得了新的意义。儒家价值在商人中间仍然得到尊重,并且受到有力的维护。从“儒贾”在明清时期的出现,以及由“儒贾”所代表的商人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不难发现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们并非是要摆脱或挑战儒家既有的价值,而是努力地要使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价值体系,以便名利双收。

——摘编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材料二   近代以降,“士农工商”的金字塔状的社会等级结构初步被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剧。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十几年,一个新兴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近代市民群体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结构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密切相关的市民所组成的集合体,主要包括工商业者(来源有近代外资企业的买办、新式商人、新式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学生和小业主等,他们构成了近代城市社会阶层体系。在清末民初之际,市民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895-1905年、1905-1911年、1911-1920年。

——摘编自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儒贾”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3 .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
1895—1900100450016.7750
1901—1911300560031510
1912—19196001300075162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追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工厂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早期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随着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中外历史綱要(上)》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原因,并归纳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此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1-12-31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过关测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解读上述材料,围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纳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论题围绕材料信息并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摘自《中外通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四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示意图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出自什么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了自强,对西方技术开始系统引进,随后,采矿、冶金、交通、纺织、通讯等方面的企业陆续开办。1863年,容闳赴美采购机器,所购百余种机器成为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雇洋匠制造舰船,又用这些工作母机生产出枪炮、机车、农机等;1872年,侨商陈启源回国,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台湾基隆煤矿,1876年由官府正式办矿,用机器开采并聘请英国矿师翟萨指导勘探;1882年,英国商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开始发电,随后,上海租界工商局以6.61万两白银买进了新申电气公司的全套设备,兴建了裴伦路发电厂;1892年,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的“张裕酿酒公司”,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青岛四方车辆厂由德国人创办于1900年,是与胶济铁路同步建造的一个工厂,是青岛市历史最悠久的工厂,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里,工厂主要从事铁路机车、客车以及货车的修理和组装。

——据姜探寰、韩学勤:《中、日、俄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等

1950年至1959年间,中国合计进口415项成套设备,其中304项来自苏联,另外108项来自东欧国家。在1953年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中就明确规定,对于由苏联援建的企业,苏联供应的设备约为各技术设计中所规定的设备之价值的50%到70%,其余的设备则由中国工业自己制造,到1957年机械设备的自给率已达到60%以上。作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的北京电子管厂在即将投产时,由于苏联不能如约供货和西方对重要物资的封锁甚至面临着因缺乏核心原材料(镍材)而根本不能开工的困境,以镀镍铁等材料进行替代的“国产化”办法确保了电子管厂的如期投产。

——据王丹莉:《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检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技术引进的方式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晚清相比20世纪50年代技术引进的特征并加以评价。
2021-05-02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2021-01-09更新 | 3532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 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最先显示出传统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社会转型初露端倪。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冢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化(及学者们所说的早期工业化),在丝织业、棉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到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

——摘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晚清到民国时期, 中国进入到农商社会后期。此时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经过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挟其机器生产之威力从沿海逐步渗入内地,江南区域经济被迫发生调整并出现分化。少数都市(例如上海、宁波、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机缘巧合走上工业化道路迈进工商社会门槛;也有部分市镇或原地踏步或趋向衰落;而广大内地农村则停滞不前。

——摘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区“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区域经济转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