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粤铁商,咸丰年前销售甚旺,近(同治十一年)则外洋铁价较贱,中土铁价较昂,又粗硬不适于用,以致内地铁商十散其九。……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10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这种变化加上国内资本主义企业日渐发展的原料需求,又带来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杭、嘉、湖之丝;浙、皖、闽、赣、湘、鄂之茶,一时风起,蔚为大观。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创办的工厂统计(部分)

年份厂名所在地创办人或主持人资本(元)工人数
1863洪盛机器碾米厂上海60008
1872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县陈启源
1875程恒昌轧花厂江苏奉贤206000224
1878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朱其昂
1879裕昌厚丝厂广东南海陈倠乐
1879机器轧油厂广东汕头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历史现象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政治方面的进步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2021-01-09更新 | 3544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初尊崇黄老思想,实行无为而治,历经七十余年,给汉武帝留下不少遗产。一方面,“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另一方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滥,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奴绝和亲,侵抚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无为而治”给汉武帝留下了哪些历史遗产。

材料二 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魔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统言采山教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成湖均需”。“州那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捕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调整商业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一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
第一阶段 1776年42,771,3007315,930,20027
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
第二阶段 188549,829,4234853,405,20152
189051,999,6754466,323,10056
第三阶段 190357,269,1943892,143,42262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
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
税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

——摘编白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夫之耕,食有余也。一妇之蚕,衣有余也。”

——摘编自(宋)李靓《李靓集》

材料二 十六、七世纪农业中大批劳动力离开农业而进入工业的事实,表明此时社会生产结构的某些变化。当时凡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如纺织业及其加工业、采矿业等繁荣起来。在易于发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纺织业中,首先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摘编自李沟《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材料三 1842年到1895年间,由于外国资本侵入仅是商品输出,未形成资本输出,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均有了较快的发展,对以耕织结合为核心的自然经济形成较大冲击,促使其开始松动、解体;私人资本主义从无到有,并且在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的刺激下,采用较先进的设备和管理,从而使单一的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至此,在短短50多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已不是处于萌芽状态,而是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成分而存在”。

——摘编自尚和平《封建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明清时期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综合上述 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理解近现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材料一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延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1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后、求富强“殊有关系”。1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1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亏损沈葆桢
直隶开平煤矿1878李鸿章
徐州利国驿煤18«91886亏损胡恩燮
铁矿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3.01.74.39.47.1
193019379.92.70.73.9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对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2020-12-30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富裕企业家、零售商人、手工艺人和旅店老板等人被称为“中产阶级",在当时宇典里的定义是“缺乏宫廷教养,不特别有礼貌”。18世纪中叶,大量自由职业者出现,如律师、医生等。19世纪,西欧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15%到25%。……最上层是一小群银行家族、工业巨头、最富有的批发商人以及顶级政府高级官和大使;其次是律师和公证人,以及靠商业、出租地产等的家族;最底层的是商店店主,葡萄酒商、职位较低的官员、教师、手工艺人等。19世纪上半叶,由西欧大部分地区土地所有权依旧是选举权的基础,因此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产阶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护士也成为一个体而的职业。

——摘编自约翰·梅里受【美】《欧洲现代史》

材料二   最初,买办多是供应宫廷品的采买商人。1842年后,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抵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但买办中另一部分人,如郑观应、徐润、虞洽御等人,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企业争利于市。

开埠之后,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从京广杂货店到华洋杂货店,经营五金、洋布、棉纱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北企业,其主办人或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商人、地主。有人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中产阶级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020-02-1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练习文综历史试题
7 .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二   如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上海发昌机器厂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据材料三指出该厂的历史贡献。
2019-10-2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共建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口开埠以后,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漕运中心,武汉往来商人货物络绎不绝。据统计,1895~l913年,全国共设厂矿549家,资本投资总额12028.8万元,其中武汉设厂矿28家,占全国的5.1%,资本投资总额为1724万元,占全国的14.3%。这种比例仅低于上海而远远超过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到1936年,武汉共有工厂516家,资本总额5148.66万元,而纺织和烟草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额纺织业第一。

——摘编自涂戈尔《近代武汉三种文化现象解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2017年,轻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104.80倍,重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292.12倍。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国有、集体工业总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和17.i%。2017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下降到8.2%,股份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和私营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经济比重为58.8%,港澳台及外商投资比重为32.8%。

——摘编自《工业在改革开放和转型中快速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武汉工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相比新时期的武汉工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并从经济角度分析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2019-03-25更新 | 1589次组卷 | 29卷引用:【市级联考】安徽省合肥市201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