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十年来,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研究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几代学者努力,中国的近代工业研究领域取得富有意义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研究视角多样化,如《从市场角度看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的外来压力》《银行资本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西部工商业和城市困顿探析》《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工业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玉俊龙《试论中国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工业,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书,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02-25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1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精华备考】2023年高考一轮基础学案(纲要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2次组卷 | 24卷引用:10分钟同步课堂专练-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基础练)
3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工.此后,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在上海、广东、天津等地区兴办了近代工业,即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

材料二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增值情况(单位:万元)


材料三   建国初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大力保护和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53年,根据形势的变化,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摘编自邱守群《中国共产党对荣氏家族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背景,并归纳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地域分布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该时期发展最快的两个工业部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0-08-01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学易精品同步课程-统编版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末中国人办的制造业和采矿业,集中于上海、南京和汉阳,多是官方和半官方的采矿、冶炼和纺织企业。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增加。政府在1903年成立商部和1904年颁布“公司法”,各省商绅反帝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一个原因。这些企业均有官方资助和支持(如采取部分免税或垄断某些市场等形式)。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冶萍公司就作为官督商办企业由盛宣怀管理,并依靠李鸿章和张之洞支持。即使象张謇的大生纱厂(1899年)和周学熙的启新洋灰公司(1907年)等商办企业,也要归功于官方的关系,大生得到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支持,启新得到袁世凯的支持。

材料二   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早期制造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指出其起步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894年,中国大约有216个机器厂矿和小火轮公司。其中洋务派军事企业19个,经费约5000万余两,雇用工人1万余;洋务派民用企业共约27个,经费2964万元,工人25500-29500人;私人资本企业170个,投资额879万两,工人6万多。这一时期以民族工业兴起为重要表现的经济结构转换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济结构中,新因素虽微乎其微,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动力。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张謇投身实业之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中日事定,前部督张属苏、镇、通绅士,招商集股,设机厂,造土货,謇亦承之。”“状元办厂”是令人惊异的,但却决不是偶然的,它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899年,该新型纱厂的诞生,也标志着张謇开始从传统的士人群体转向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群体-资产阶级。

---摘引自杨立强《张謇存稿》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经济结构中出现的“新因素”,概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新型纱厂”的名称,概括促成“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
2021-01-09更新 | 3555次组卷 | 28卷引用: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十年(2012—2021)历史高考真题(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的封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被打破,新的因素成长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因素,中国社会才向前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就是:近代中国是这样一个过渡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二十五讲)讲义》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中的“过渡”在经济上的表现,并指出其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进步影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形势的发展使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惶恐不安,“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各省工艺局传习科目不是适合于出口贸易的初加工手工业,就是具有本省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业,其主旨在于传授谋生手段、化除“游民”,达到教养兼施的目的。1905年11月,商部颁发《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商人参加国际赛会,对参赛货物免去关税。晚清在近代手工业经济中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但晚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近代手工业作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间经济的地位和功能,从而就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过渡转化这一关键问题采取治本之方。

——据彭南生《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影响晚清手工业政策的时代因素,并简要评价这种政策。

材料三: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四:明清时期,扬州地区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盐商奢靡之风盛行,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尽事奢华——向曰‘扬气’……鸦片战争后,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成“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4)材料四中的“扬气”指什么?它的出现对当时思想观念有何影响?试结合材料和所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19-07-2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社会的变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1842年五口通商始,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共有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内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1)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任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编者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张謇等人是其杰出代表。)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

材料二为提高商业效率和收益,商人在贸易实践中还创造了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特权和特许公司、股份公司等。……商人阶级逐渐成为一支最具影响力的新兴政治力量,开始参与甚至主导国家政治生活。……商人还热心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资助公益事业表达他们对社会的关爱,借此赢得良好的声誉,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马世力滕海键《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商人与近代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曾国藩之请,1863年容闳到达安庆,针对曾国藩要办机器制枪厂的想法,容闳提出:“中国今日欲建设机器厂,必以先立普通基础为主,不宜专以供特别之应用.…以中国幅员如是之大,必须有多数各种之机器厂,乃克敷用.而欲立各种之机器厂,必先有一良好之总厂以为母厂,然后乃可发生多数子厂.既有多数子厂,乃复并而为一,通力合作.以中国原料之廉,人工之贱,将来自造之机器,必较购之欧美者价廉多矣.”

——摘编自容闳《西学东渐记》等

材料二清廷1908年秋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君权”比“明治宪法”扩大,“民权”比其缩小,再加上“立宪”实际步骤一拖再拖,连以温和士绅为主的立宪派都指责清廷,开始号召“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逢清必反”的革命派的反应更不必说了.在这种士绅态度都渐趋激烈的背景下,容闺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1909年,他向联系密切的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和,金融巨头布斯提出“红龙计划”,为革命党提供武器支援,他还亲自邀请孙中山到达纽约与他们密谈,制定起义计划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以容闳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容闳办厂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容闳从支持洋务转变为支持革命的原因.

2018-02-1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60年,全国约有45%的农户织布,其中约80%植棉。全国占首位的手工业纺织中心松江府,实际上家家织布,平均每户年产布66.3匹,其中自己消费的仅8.4匹。宁波自五口通商后,其地的棉纺织手工业“已经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六年以前,每锭售价六元的白布(叫南京土布),现在只要三元五角就能买到。这样和本地货相同的货物的进口,已经使许多织布机停了下来”。

——据《鸦片战争后茶叶和鸦片贸易与上海城市的发展》等整理

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长江下游地区城镇经济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17-11-22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同步君 人教版 必修2 第3单元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