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国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对边海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

——编自林开蛋《清王朝国家战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原因

材料二 英国人勃兰德在《李鸿章传》中写道:“如果这些大炮有适量的弹药及时供应,鸭绿江之役(黄海海战)很有可能中国方面获胜”,亲历黄海海战的外国人马吉芬以惋惜之情写道:“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今也已成过去,彼等将士忠勇,遭际不遇,一误于腐败政府,再误于陆上官僚,与其所爱之舰,同散殉国之花。

——陆儒德《黄海海战百年余痛的反思》


(2)我国近代海军诞生于什么时期?材料二中两位外国人对“震撼东亚之中国舰队”黄海海战战败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材料三 中国边疆治理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边疆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的边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为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政治遵循。

——摘编自邢广程《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思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2019-09-14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阶段测试(保送)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大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科学和艺术局,对实施科学和艺术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1856年,皇家艺术学会成立,开始组织科学及贸易课程的考试。从1860年开始,科学和艺术局实施了科学教育考试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这是英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开端。1881年成立了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考察西欧各国职业教育,1887年成立全国技术教育促进会。1889年和1890年先后通过《技术教育法案》和《地方税收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相应保障。此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自同治五年设立福建船政学堂以来,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培养近代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科主要为军事技术、工矿电报以及外国语类。甲午战败,洋务学堂为实业学堂所替代。此时农、工、商、矿学堂设立较多,特别是在官方主办的学堂之外,民间资本也创办了一批实业学堂。学堂科目的设置也多为与国计民生、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的工矿技术、农业、纺织、林业、兽医、商业等。清末实业学堂上承洋务学堂,下启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可视为近代职业教育学肇端的代表。但是,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多种原国,清末实业学堂困难重重。

——摘编自葛孝亿《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39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在湖北龟山建成投产。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1896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形式,“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1908326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盛宣怀任总理。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均,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钢要的指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阳铁厂发展之路艰难曲折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意义。
2022-07-18更新 | 28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据此可以推知该类企业
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
直隶磁州煤矿18751883   退股李鸿章
湖北兴国煤矿1875       1879   经费无着盛宣怀
台湾基隆煤矿18761892   亏损沈葆桢
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1886   亏损胡思燮

A.经营管理被封建顽固势力操控B.客观上推动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
C.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难D.主要集中于沿海与通商口岸地区
6 . 自古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关乎社会进步、国运兴衰甚至世界文明演进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主要城市。驰道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 220 年)开始修建、早期的驰道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其分布区域是:“东穷燕、齐(今河北省、山东省广大地区),南极吴、楚(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西至临洮、羌中(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北据河为塞”,并沿阴山至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县北)。

——张传玺、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求,这种运输工具可以大批运送煤和矿石。这引起了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 1830 年时拥有 2500 英里长的运河。与运河时代相提并论的是伟大的筑路时代。1750 年以后,一批筑路工程师——约翰·梅特卡夫、托马斯·特尔福德和约翰·麦克亚当——发明了修筑铺有硬质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术。乘坐四轮大马车行进的速度从每小时4英里增至6英里、8英里甚至10英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80 年末,刘铭传请修铁路: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旅行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之。李鸿章本同此心,倾力相助:“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更多的人是“群相哗骇”,指“铁路之说,刘铭传倡于前,李鸿章和于后”,是“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外夷以谋利为主,中国以养民为主,所以,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在义与利的对立之中显示农业社会对工业社会的排斥。而朝野之上下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是因为铁路而致“山川之神不宁,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观念虽然不可论证,却比能够论证的东西更合乎社会心理。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交通建设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航运和公路运输获得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早期铁路事业步履艰难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减省摇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情(懒惰者)皆尽力田亩,……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明太祖宝训》

材料二   转入林子里来看时,却是一所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却有二三百株大柳树,看那庄院,但见:……转屋角牛羊满地,打麦场鹅鸭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有千人,正是:家有余粮鸡犬饱……”

——摘自《水浒传》第二回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费史》

材料四   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所言:“官督商办……悦服众商,以为中土开此风气。”

——摘自《李鸿章传》


(1)材料一中“厚本抑末”中的“本”、“末“各指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明太祖朱元璋的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个庄园的特点,这种“大庄园”出现在宋代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4)材料四中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是否达到了“开风气”的目的?说说理由。
2019-05-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五莲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模块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努力追赶工业化潮流。近代化在艰难中前行。

材料一   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所费资金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由中国人自办的民用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1895-1913年,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

——摘编自《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等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五四运动前后,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摘编自白宝福《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工业的三种类型。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特点。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的原因及作用。
2019-03-2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山东省潍坊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3月份联考历史试题
10 . 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开始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书院的展,其实是北宋政治、社会与文化三方面的交集点。唐中期以来,门阀特权地主阶层遭到削弱,地主阶层崛起,迫切要自己的教育机构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宋初80余年间,中央已无二馆六学之盛,只能勉强维持国子监与太学,广大士人只好将求学的目光转移至肇始于唐末五代时期的书院上。北宋时期,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并逐渐形成了兼具教学与学术研究之功能、讲明义理之精神和开放自由之学风的特点。

——摘编自肖啸《数量远超唐代十倍:宋代书院为何如此兴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书院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材料二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