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国企业自诞生起,即以国强民富为已任,助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奏称:“该局船不时驶往东南两洋,今且骚骏开始赴西洋之先路。直、晋、豫等省旱灾之时,该局船承运赈粮,源源接济,救活无数灾民。往岁台湾、烟台之役,该局船运送兵勇迅赴机宜,均无贻误,洵于时事大局有神。”

——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三   “抗日战争期间,招商局广大员工深明大义……在江阴、上海十里铺、马当等六处沉船塞港,招商局共献出船舶18艘……。招商局员工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兼程,抢运人员物资入川,千方百计开展敌后军事运输与商货运输,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竭尽了全力。”.

——张后铨《试论招商局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四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招商局再次勇立潮头,独资开发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一蛇口工业区,并相继创办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集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反映了中国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的精神与风貌,因而“极具标本价值"。

——李建红《书写中国自己的企业史》


(1)据材料一,指出“招商局”的诞生与哪——重要历史事件有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重要历史事件的地位。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有益于“时事大局”的依据。
(3)据材料三,归纳招商局“大义”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大义”之举在当时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招商局跨越了哪几个历史阶段?并谈谈你对招商局“极具标本价值”这一结论的理解。
2021-09-1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独秀文存》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其目的,随后洋务派进行了哪些实践?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几根小柱子”指20世纪初满清王朝的哪些实践活动?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所作的努力。
(3)材料三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以此“二先生”为旗帜的运动有何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演变历程。
2021-02-0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5世纪晩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国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
(2)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二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2021-04-11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内容,并指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相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何进步?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此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提出的革命理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中西两大文明的激烈碰撞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甲午战前)经世实学派最先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但是他们基本上是在研究和实践经世之学的基础上来吸收西方文明,他们均受过中国传统经学极深厚的陶冶,因而在接受西学时总是选择引起最少扰乱的部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从世界文明史角度来看,本土文明对异质文明的吸收,一般都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调和和折中的模式。要淡化中国人对异质文明的疏离感、距离感,需要一种调和模式,“中学文体,西学为用”适应了这种需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师夷长技”主张初兴之时,开明的洋务派人士所重唯在强兵,富国一事不在考虑重点之列。后来洋务派在实践中逐步明白了西方列强之强是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认识到中国只有视富强为一体,走“寓强于富”“先富后强”这条路,才能使国家强盛。所以在光绪初年,一批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了一股“重商富民”的思潮。所谓“重商”,亦即李鸿章所说“振兴商务”,其含义已不限于传统上狭义的重视商业,而是表示注重提倡和大力发展工矿、贸易、交通、电讯、金融等实业。

——摘编自巩宝平《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认为是最好的选择”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